孩子是否能接受中華文化的薰陶,已成為目前霹州華裔家長給孩子選擇學校的最主要考量因素,進而導致獨立中學的學生與日俱增,其次的選擇則是以華裔為主的國民型中學。
作為維護多元種族和諧的國家,馬來西亞有別于其他以單一種族為主的國家,呈現出多源流教育的發展,如在中學教育,政府雖設有國民中學,以及不在憲法下被承認的「國民型中學」外,華社依然可選讓孩子報讀由華社所資助的獨立中學。
然而,不難發現全國60所獨中的學生總人數卻在2007年的5萬5813人,于短短10年內增加至8萬5304人,其漲幅達到35%,作為西馬擁有最多獨立中學州屬的霹靂州,學生人數同樣與日俱增,截至2017年共有8603人就讀。
針對獨中受落的原因,拉曼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去年杪展開一項調查工作,發現無論是獨中或國民型中學,確保孩子能夠繼續學習華語及中華文化才是華裔家長目前最主要考量的因素。
更加關注孩子教育
惟部分的家長則基于學費及地理因素,折衷將孩子送入仍以華人為主的國民型中學。
主導此調查研究的拉曼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心理輔導學系)副教授謝保泉向《東方日報》指出,隨著我國生活水平逐漸上升,華裔的社會經濟背景也隨之提高,進而導致華裔父母更加關注孩子的教育。研究團隊其他成員包括了拉曼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講師沈嘉寶、陳瑞美和杜奕憲。
他指其團隊是在2017年,針對州內494名國中及獨中華裔中學生的家長展開抽樣問卷調查,並列出10項為孩子就讀中學的考量因素,包括師資、校風、學費及地理因素供配合調查的家長選擇。
國中是最后選擇
「調查發現,無論是獨中生還是國中生的家長,大多數的受訪者將孩子是否能接受中華文化的熏陶作為選擇學校的最主要考量,以致當下有更多的華裔家長選擇將孩子送入獨中就讀,其次則是選擇以華人為主的國民型中學,最終選擇才是國民中學。」
他強調,尤其是絕大部分受訪的獨中生家長,主要是認為相對于僅擁有一科以華文為媒介語的語文課,還有偶爾舉辦涉及中華文化活動的國民型中學,獨中的校風及課程綱要更能讓孩子繼續傳承中華文化,保護著民族的根,進而導致更多的家長選擇將孩子送入獨中。
「但是,沒讓孩子前往讀者就讀的華裔家長,也十分關注孩子是否能繼續接受中華文化的熏陶,但礙于其他種種因素如住家與學校的距離等,才退而求其次,將孩子送入國民型中學就讀,最終選擇才是國民中學。」
表現更好 年輕家長傾向獨中
除了確保孩子能夠繼續接受中華文化熏陶及學習華語,年輕一代的華裔家長更傾向將孩子送入獨中就讀的原因,包括認為獨中的行政、校風及表現,更勝國民型中學或國民中學。
研究團隊的其中一員,即拉曼大學人文及社會科學學院英文系講師王淑敏受訪時透露,根據其團隊的研究結果,發現30歲以下的華裔家長,會優先考慮將孩子送入獨中就讀。
「從抽樣訪問中發現,年輕一輩的華裔家長普遍認為獨中的學校行政更加完善、校風更有紀律及表現更勝國民型或國民中學,因此若無其他因素影響,獨中將是他們的首選。」
惟她也表示,相對的,40歲以上的受訪者則多數選擇將孩子送入國民型中學或國民中學就讀,其中的考量因素則主要是免學費及靠近住家附近,但當中大多數的受訪者也關注孩子接受母語教育的程度,因此以選擇讓孩子入讀國民型中學,多于國民中學。
政府學校可增華語課吸引就讀
倘若政府旗下的國民中學或國民型中學,也為華裔學生提供更多學習華語及傳承中華文化的機會,結果是否會不一樣?
謝保泉教授表示,獨中各科目均以華語為媒介語,國民或國民中學則相對的採用國語為各科目的媒介語,導致好些獨中生,國語的掌握能力都略遜國民或國民型中學的學生。
「此情況加上獨中學生與日俱增,難免會造成執政者及一些友族同胞心中,產生國民在接受不同語言教育制度下,最終造成國人難以團結的顧慮?」
惟他認為,政府卻不能忽視華社企圖透過教育,尋求自我文化認同,因此選擇讓孩子入讀華小或獨中,以繼續接受中華文化的熏陶及學習母語,捍衛族群的根本。
因此,他建議若政府想要透過吸引更多的華裔子弟選擇報讀國民中學或國民型中學,藉此促進國家各民族的團結,大可在國民或國民型中學中,為華裔子弟提供更多學習華語及傳承中華文化的機會。
他指出,只要政府學校也能讓華裔子弟繼續傳承中華文化及有效地學習華語,相信或多或少的華裔家長會基于政府學校免學費及其他影響,選擇將孩子送入政府學校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