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怡保12日訊)在成衣工業近乎霸占服裝市場,衣服隨處可買又便宜的情況下,怡保一名老裁縫余燊盛不但堅持自己做衣服給自己穿,還包辦兒女及孫兒們的衣著如校服,一年到頭省下不少服裝費。
76歲的余燊盛表示,他這輩子(除了后期才采購現成的男士內褲),身上所穿的襯衫、長褲、西裝,包括俗稱「孖煙通」的寬松內褲,通通都出于自己的一雙手。
除了為自己操刀,他也為4個兒女親力親為,到了孩子成家立業育有下一代,他更樂此不疲,為相續出世的兒孫縫紉衣服,傳遞祖輩對晚輩的愛。
余燊盛12歲涉足縫紉業,在這行業超過一甲子。他在怡保「芽菜雞街」的姚德勝街一家店鋪開了以「東麗洋服」為商號的傳統洋服店,悠悠地走過半個世紀,是怡保洋服界的第2老字號。
他接受《東方日報》說,度身訂做衣服既穿得合身也得體,自己又是裁縫,何樂而不為?
每到新學年開課,他總會把兒孫叫到跟前,用軟皮尺替他們度量尺寸,再一針一線,制成一件件合心合意又體面的校服。
深受父親影響
提及如何涉身行業時,余燊盛說一切要從擅長做西裝的父親余富華說起。他說,父親16歲在30年代動蕩不安的年代,與母親從中國梅縣南下怡保落腳,便在兵如港開洋服店,做為家中長男,自小受薰陶,對縫紉培養濃厚興趣。他說,成年前,身上穿的都是父親做的,成年后,就自己做給自己穿。
余燊盛起初在住家接單訂做,時機到了,1954年改到繁華昌盛的姚德勝街開洋服店,弟弟余輝盛后來加入助一臂之力。
他說,這行難學難精,但懂了就熟能生巧,過去曾在霹州曾任州法律顧問、法官、司法專員等高官,大多都光顧過洋服店,其中包括剛榮休的聯邦法院首席大法官敦阿里芬。
不過,他只遺憾隨著行業的走下坡又無人接棒的情況下,父親的老衣缽將失傳。余燊盛也是霹華堂副秘書余舜基的父親。余舜基說,一直以來,對能穿父親親自做的衣服感覺舒服及引以為榮,只可惜他與弟妹都無沒興趣,做不了父親的接捧人。
傳統洋服業仍有發揮空間
雖然傳統洋服業被視為黃昏行業,但余燊盛仍認為它仍有發揮的空間,起碼商場售賣的成衣,沒辦法做到量身定做。
他表示,縫紉業是服務業,須具備基本的裁剪、研究布料、掌握潮流趨勢等,如此才能給予客戶最好的服務,裁縫師需一針一線縫制,制衣過程還有經過多個步驟,包括選布料,縫制及壓燙等,并不簡單。
他也勉勵有興趣的年輕人,不妨放膽嘗試,或許還能因漸少人涉足的無競爭專業行業,闖下春天。
成衣業搶灘 生意一落千丈
余燊盛的東麗洋服,是怡保傳統洋服業的其中一家老字號。
他追述,成衣業未盛行,幾乎每家每戶都訂做洋服的訂單源源而來。以姚德勝街為例,同一條街就有8間裁縫店,每家至少有4名伙記。
「后來受各種外來因素打擊后,生意一落千丈,裁縫業者被迫黯然結束,今只剩下他一人死守。」
「當年韓戰結束,膠價及錫價高企不下的60、70年代及80年代初,洋服業很好做,到了80年中期國際錫市崩潰及成衣業搶灘,才開始一蹶不振。」
在姚德勝街耗了約半輩子的他亦猶記,當年老街繁榮昌盛,亦是道地怡保美食聚焦地,咫尺之遙還有幾家傳統戲院,人聲鼎沸,惟市政廳因配合升格為市,大刀闊斧整頓,繁華盡消,令人唏噓,直至近年以芽菜雞街美食成為旅人聚焦后,這里才重現熱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