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本地艺术领域慢慢受到关注,各种艺术展、艺术节逐渐增多,而参与人数也大幅度增加。当越来越多人有机会亲近艺术的同时,却也屡屡传出艺术品遭到破坏的消息,究竟这是馆方管理不当,还是人民艺术素养不足?

装置艺术和互动艺术是时下最受年轻人欢迎的艺术品,比起只能遥望的作品,可近距离触碰、拥抱作品,降低了艺术的“权威性”,同时多了娱乐性。今年的青年艺术家奖(Young Contemporary Award/Bakat Muda Sezaman)展览中,有不少作品为互动或装置艺术,吸引大批民众前往参观。图为展出作品之一,只要参访者站在指定的踏板上,人体塑像的头部便会晃动。不过,记者在上星期前往参观时发现,部分人体塑像的头部因民众的拍打行为而遭受损坏。

上图中,悬挂在空中的球状装置原本不设围栏,但馆内有不少小孩刻意钻到作品底下玩乐,为免作品遭到碰撞,唯有围上围栏。
上图中,悬挂在空中的球状装置原本不设围栏,但馆内有不少小孩刻意钻到作品底下玩乐,为免作品遭到碰撞,唯有围上围栏。

近距离观赏艺术装置
互动初衷 损坏收场

尽管每个艺术馆都有参观规定,包括不能追跑、不能大声喧哗、不能触摸艺术品等,但各种匪夷所思的参观行为依旧时有所闻,影响其他参观者,甚至破坏艺术品。早前,在国家艺术馆举办的青年艺术家奖(Young Contemporary Award/Bakat Muda Sezaman)展览中,便发生了参访者挪动、踩踏及坐在艺术品上拍照的事件,导致作品损坏。

2016年,在上海玻璃博物馆展出的艺术品《天使在等待》,因孩童钻进护栏内触碰艺术品,导致作品损坏,艺术家最终将作品更名为《折》。2017年,美国洛杉矶The 14th Factory艺术馆展出了艺术家西蒙伯尔奇(Simon Brich)的雕塑作品,一名留学生在拍照过程中意外撞上展台,致使一整排展台接连倒下,造成高达20万美元(约84万令吉)的损失。

白色网装的装置艺术则是早已围上围栏,但民众为了让照片效果更佳,直接忽视围栏,走到作品旁摆拍。
白色网装的装置艺术则是早已围上围栏,但民众为了让照片效果更佳,直接忽视围栏,走到作品旁摆拍。

“在国家艺术馆展出的艺术作品遭受参访者破坏已不是头一遭,类似事件之前也曾经发生。事实上,面对相同问题的不仅是国家艺术馆,世界各地的美术馆也为这件事苦恼,大家都在寻找解决方案。”国家艺术馆策展人之一陈慧君表示,美术馆不是博物馆,无法将作品安置在玻璃柜里要求大家远距离欣赏,又或是处处贴上告示牌,要求人们遵守规则。因此只能依靠工作人员的“盯人”功力,确保作品完好无损。

许多人在艺术品被破坏后的第一反应是:“既然不能摸,那就应该围上护栏。”然而,围上护栏、贴上“不可触摸”等做法对策展人来说,会对参访感受造成影响。“在艺术品前,我们会尽量减少‘障碍物’,避免视觉干扰。”陈慧君对此感到无奈,馆方在一些不可被触碰的展品周围贴上黑色贴纸作围栏,但仍有许多参访者视而不见,直接越过触摸展品。最终,策展人被迫摆出实质的围栏,并在许多作品旁贴上“不可触摸”的标签。

创作者的原意识让参访者走到杯子底下聆听,但为了放置民众踢到放置在下面的咖啡碟,而致使受伤,最终将展品围上。陈慧君建议创作者在创作时将观众的反应纳入创作考量中,确保作品能更明确地展示自己想要的效果。
创作者的原意识让参访者走到杯子底下聆听,但为了放置民众踢到放置在下面的咖啡碟,而致使受伤,最终将展品围上。陈慧君建议创作者在创作时将观众的反应纳入创作考量中,确保作品能更明确地展示自己想要的效果。

可预见的潜在危机
策展单位能免则免

撇开民众的参观行为因素,陈慧君认为展前沟通能减少不必要的展品损坏,并让艺术家了解到展出期间会出现各种无法预测的情况。青年艺术家奖展览的参与者大多是学生或社会新鲜人,或许因经验不足,在设计作品时鲜少将民众反应也纳入考量。

她举例,有一个艺术品是将咖啡杯悬挂在空中,地上摆放著咖啡碟,创作本意是让参访者走到杯子下方聆听。“这样的展出方式虽有互动性,但也有潜在危险。”她指出,咖啡碟就在杯子下方,当民众走近聆听时,可能会不小心踩碎或踢到碟子,导致民众受伤;而杯子悬挂的高度一致,对长得较矮的人来说是一大挑战,不排除民众会伸手拉近杯子与自身的距离,最终导致杯子掉落。虽然创作者并不介意替换破裂的碟子,但为了保障参访者的安全,几经沟通,创作者最终同意让馆方围上围栏。”

展品如何摆放,决定权最终落在艺术家身上。“我们会按照作品的材质、摆放方式,综合我们的经验再提出建议,但有些艺术家会坚持己见。只能等事发后再联系艺术家商量对策。”陈慧君明白艺术家想要拉近参访者与艺术品的距离,但好奇心能杀死一只猫,对于一些可预见的危险性,她认为还是能免则免。

比方说,有一个作品是叠在一起的黑环,用色和交叠的呈现方式看起来很坚固,但黑环与黑环之间并没有做任何加固。策展人建议将作品放得靠近一些,或将之围起,但创作者不愿意。几经游说,创作者才愿意在每一个环之间贴上双面胶。“他想让人们近距离观赏作品,但我们能预测到民众的反应,他们可能会扶著作品看看叠高的黑环里有什么,这样很容易就会推倒这些作品。”虽已贴上双面胶,但作品自5月展出至今已有一段时日,胶纸硬化,某次民众走近欣赏时,不小心推倒。现在,作品也已围上围栏。

为了确保作品稳固“耐放”,创作者不得不放弃一些特殊材质,却局限了创意,令作品变得不太吸引人;然而按照艺术家的愿意去实践,作品损坏后又会被民众投诉馆方维护不力,这是目前艺术展览无解的难题。对此,陈慧君只能建议艺术家在做互动性装置艺术时,尽量做得坚固一些,以免在展出的短时间内便面临损坏。

打卡拍照分享 有利也有弊

“《达文西:奥姆尼亚歌剧》(Leonardo Opera Omnia)巡展在国家艺术馆展出后,不少民众都询问下一位艺术家会是谁。当我说出跟达文西一样是文艺复兴派艺术家的名字时,大家一脸茫然,显然不知道这位艺术家是谁。”陈慧君感叹,民众一般只认识梵高、毕加索和达文西,对其他艺术家并不了解。

不少人慕名前来看展,是为了打卡拍照,为求更好的“构图”,不少人更会拿著、踩著,甚至是坐在艺术品上拍照。IG热潮对艺术来说是幸,也是不幸。“拍照上传社交媒体固然可以让更多人看到艺术作品,对艺术家来说是一件好事,但随之而来的副作用是,作品可能会遭受损坏。”她以其中一个色彩缤纷的悬挂式装置艺术作品为例,指创作者只是想让民众近距离观看,但许多人为了拍照效果而在装置作品内钻来钻去,导致作品之间的悬挂距离越来越远。“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必须告知创作者作品现况,要求他们前来进行修复。”

无论是在作品周遭围上围栏或是贴上标签都会影响视觉效果,但在作品遭到破坏后,馆方不得不在所有作品旁贴上“不可触摸”标签,提示民众遵守馆规。
无论是在作品周遭围上围栏或是贴上标签都会影响视觉效果,但在作品遭到破坏后,馆方不得不在所有作品旁贴上“不可触摸”标签,提示民众遵守馆规。

“我们不能将这里跟私人艺术廊相提并论,一般不会惩罚破坏作品的人,毕竟这里的参访者大多都是普罗大众。”陈慧君指,大多国家的国家艺术馆都不会在作品遭受破坏后向参访者追讨责任,而是让旗下修复团队尽最大努力完成修复,或索偿保险。不过,并非所有参展作品都由馆方出资购买保险,需视情况而定。“一般受邀参展或馆内收藏品都会由馆方负责购买保险,但像是青年艺术家奖这类比赛性质的作品,则需要由创作者自行负责。”

另一位策展人巴蒂尔(Baktiar Naim)透露,国家艺术馆的保险一般需要至少在展出的3个星期前申请受保,并按照其材质、尺寸等定下保险金额,但赛事中的作品是展前一至两个星期才完成,因此需要由创作人负责。

巴蒂尔指,国家艺术馆会不定期举办不同的教育工作坊,包括水彩、互动性艺术、油画等。有意者可关注国家艺术馆官网了解详情。
巴蒂尔指,国家艺术馆会不定期举办不同的教育工作坊,包括水彩、互动性艺术、油画等。有意者可关注国家艺术馆官网了解详情。

培养艺术素质 从家庭教育做起

从1980年代开始,我国的基础教育以3M,即读、写、算为主,而艺术并不在教育主轴中。陈慧君认为,教育制度决定了孩子们对艺术的认知,平日里没有接触,又如何培养教育素养?她指,每个州属都有美术馆或博物馆,学校应就近取材,多安排参访团到这些地方餐馆,培养孩子们对艺术的兴趣。或许在3M教育下成长的教师们同样对艺术不熟悉,难以引导学生去了解艺术作品,但只要校方提前与博物馆或美术馆接洽,就会有导览员带领和解说。

“很多时候,人们会认为艺术素养培养是学校的责任,但在我看来,家庭教育才是关键。”陈慧君指,孩子大部分时间都在家,家长对艺术的态度更能影响孩子。

有些家长在带小孩到美术馆后,放任孩子自由活动,对美术馆来说其实是一大难题。她坦言,曾在巡视展厅时制止小孩触碰艺术品,家长看见后便大声呵斥孩子。“在孩子触碰作品时,家长对这些行为视而不见,直到我开口制止孩子,家长或许感到脸上无光,所以在大庭广众下呵斥他。”她无奈道,当孩子无法分辨哪些作品是不允许被触碰时,家长应该进行引导,让孩子遵守馆规。她亦指,美术馆内不允许携带水壶,但偶尔会有漏网之鱼。当保安人员发现小孩在展厅内喝水,想上前制止时,有些家长还会反骂保安。

“国家艺术馆可免费入场,又有多种展览可供观赏,可以让一家大小在这里度过一个美好的周末。”陈慧君表示,想让孩子多接触艺术,可借由参观免收费美术馆开始著手。
“国家艺术馆可免费入场,又有多种展览可供观赏,可以让一家大小在这里度过一个美好的周末。”陈慧君表示,想让孩子多接触艺术,可借由参观免收费美术馆开始著手。

有些家长认为,自身对艺术也不甚了解,带孩子到美术馆也不知该从何下手。其实,美术馆有导览员,无论是学校参访团,还是家庭式的小组,都能向馆方要求协助导览。如此一来,不仅孩子能学习,父母也跟著受益。此外,若想事先了解作品再想孩子解说的家长,也可下载国家艺术馆的应用App,里头设有展览和主打作品的解说。

刚接手美术馆教育组的巴蒂尔指,教育组会不定期举办一些工作坊让孩子们参与,动手学绘画时就能从中培养艺术意识。曾在教育组服务的陈慧君表示,偶尔馆方也会邀请在馆内进行展出的艺术家前来就一些作品做解说,而教育组会按照解说再策划一些相关的手作活动,让家长与孩子一起参与。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男子“不顾长子哀求”冲回火场救4岁儿 父子双双丧命

阅读全文

巴勒斯坦申请成为联合国正式会员 遭美国否决

阅读全文
图截自视频。

迈威轿车不让路给救护车 网民呼吁警方赶快采取行动

阅读全文
警方接获投报后,派员赶抵现场展开调查。

“国民战车”抄捷径卡摩哆桥 态度恶劣司机是“毒虫”

阅读全文

【你怎么看】“30岁买房” 只是个梦想?

阅读全文

巴士司机报案假官员截查 JPJ证实是“便衣执法”

阅读全文

味觉冲击

特写

俗语说民以食为天,在华人传统文化中,“饮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随著消费者对美食的要求越来越高,饮食不再只是为了填饱肚子,...

阅读全文

怡保艺术祭

特写

“有山有水有美食,却没有艺术”,这是过去人们对怡保的印象。即便曾被国际旅游指南《孤独星球》(Lonely Planet)...

阅读全文

公共空间 城市灵魂

特写

近年来,城中出现了不少新的公共空间,除了政府在城市规划下打造的空间,就连私企如房地产商、商场等都将其纳入规划中,期盼以公...

阅读全文

水中开唱 搭建在地风景线

特写

“稻海音乐节”这次打造两个大自然舞台——稻田舞台及海风舞台。稻田舞台,顾名思义是把舞台架在稻田上,而每年9月是田地灌溉的...

阅读全文

本土音符 稻海悠扬

特写

提起鱼米之乡适耕庄,我们自然会想起稻田与海产,却不会联想起本土音乐。来临的8月底至9月头,一连9天,逾百名来自各地的独立...

阅读全文

谢谢你,外佣

特写

漂洋过海到外谋生的女佣受虐待,这样的故事,我们听得太多了。相比之下,来自印尼的雅妮(Yani)相当幸运,为同一个雇主服务...

阅读全文

友谊的力量

特写

明天是7月30日。2011年,联合国在第65届联合国大会上,宣布将这天定为“国际友谊日”,一个庆祝友谊的日子。你有多少个...

阅读全文

【特写】鉴定与拍卖

特写

拍卖会对许多人来说就是豪奢、天价的代名词,想像中,只有富豪阶级才能走入会场,光鲜亮丽地举牌购买心头好。其实不然,拍卖会上...

阅读全文

【特写】入职企业 “师”先体验

特写

数码化时代,企业对员工的要求和过去不再一样,学生的学习型态也必然有所转变。在大专院校执教多年抑或考获相应学术资格便直接任...

阅读全文

【特写】零垃圾升级

特写

相隔一年半,“零垃圾嘉年华”(Zero Waste Festival)再度登场。除了延续“不制造垃圾”的活动主旨,这次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