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翔在《大马华校本土化转折》一文中谈到,“要马来亚化,不要马来化”(东方日报3月20日),笔者读了也想接下去谈。

虽说,华人到东南亚各地出现的历史可说渊远流长!只是,大量人口涌现的现象,主要发生在19世纪;之所以,一方面是中国本土的人口在19世纪达到了4亿人的规模,加之天灾人祸颇繁,便成了推动中国人出外谋生的推因;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的发展与经贸的扩张,也使开拓原料供应地与市场出路变成必要,而在新马一带,英国的殖民活动,则为华人提供了南下的拉因。

这个推因与拉因的相互作用,可说是致成华人大量南迁的两大主因。大体上言,19世纪时的新马华社,可说是个移民社会,除了本土化的土生华人如峇峇外,这个南迁的移民社会,在性质上可说是个传统的乡民社会,是中国乡土社会在南洋的越境移植。这些乡民的情感所寄与认同对象是原乡中国的乡土社会。他们远渡重洋,出外谋生的目的,不外是盼望能有朝一日落叶归根,衣锦还乡,光宗耀祖。当然,真能实现白手成家者,毕竟是相对少数,多数人是不得不落地生根的。

进入20世纪初期,这个越境南迁的乡民社会,逐渐出现了质变,也就是从一个基本上只认同家族,原乡的初级认同,演化出一种具有现代民族意识与国家认同的中国取向的国族。

在出现这个质变,主因在于19世纪后期,中国经历了多重的危机,激发了现代意义的国族意识,而新派的知识份子如康有为、孙中山等保皇党或革命党的南下文人,又把这些新思潮经由报章、演说、办新式学校等,传播给新马华人,使他们从传统乡民转化为现代国族。

大体上,从1890年代到1950年代初期,新马华人的主流,便是中国取向的跨国国族主义。此点,也可从这时期的许多用语中一窥究竟,如国语、国军、国府、国运、国父、国人、国货、国事或侨民、侨汇、侨团、侨教、侨校、侨领、侨胞、侨务等。这里的国,指的是中国,侨则是侨居南洋的华侨,而孙中山还称“华侨是革命之母”,他们还参与了不少中国本部的革命活动。

据知,直到1950年代初,国父(孙中山)诞辰与忌辰,还是本地报章的常规社论主题!也难怪在1946年初,英殖民政府提出让非马来人享有便利的公民权与平等公民权的《马来亚联邦协议》时,华人的反应不够热烈,以至在马来人强烈反对下,被迫收回,改而出台严格限制公民权与马来人享有优先地位的《马来亚联合邦协议》。

建独大如铁树开花

尽管如此,由于国内外形势的变化,1950年后华人出现了认同转向的变化,在政治上与国家认同上认同中国,转向认同本土;只是,在政治与国家认同上虽转向本土,可在文化、语文上则坚持认同中华文化与华语华文,认为两者是可以区别对待的。

可惜,当时的英人与马来精英则主张一个国家、一种民族、一种语文、一种文化的四合一国族国家,外加上当时掌权集团认为华文华校是左翼思潮的温床与1950-60年代盛行两极(美苏)对抗的冷战格局,华人的这种政治认同与文化(语文)认同分开的主张并不被认可,这个分歧,便成了马来(西)亚旷日持久的争议,也是族际失和的主因。

如五一三事件的导因虽说是当年的联盟险些失掉雪州政权所引发,可华人当时会大反联盟,主因之一便是因为1965-66年华人发动争取华文为官方语文运动被拒,而当时马华公会总会长陈修信说华人要建华文大学(独大Merdeka University)是铁树开花──在做白日梦。这当然引发华社公愤,也是使马华公会威信大失的主因。

冀文化身份被认同

对华人来说,如同马来人一样,“语文是民族的灵魂”,是身为某一民族的文化符号、族魂,也就是华人或马来人是一种文化身份,而不仅仅是生物性的体征,华人要争取的,就是被承认的文化身份。

有趣的是,马来掌权精英包括左翼知识份子,特别是激进的语文民族主义者如国语行动阵线的马来文化人,也认同语文代表民族的文化身份;只是,他们要求的是化多为一,要非马来人马来化,而非马来人则坚持多元一体,也就是文化认同,语文认同的多元性,并无碍共同的政治认同与国民一体感。这个争议到了今天,依然没有得到解决。此点,也可从教育政策上强调“接触论”中一窥究竟。

到了21世纪的今天,大马的教育政策依赖受制于1950年代初的那种一种学校、一种课程、一种语文、同一课室的落伍观念。对华人而言,国民团结的基础是平等身份,只要不实现平权,什么同一学校、同一语文、同一课本,均是无助于国民团结的。

历史地看,早在1950年代,陈祯禄、林连玉等便已表达这种想法,而1985年的《华团联合宣言》也重审这一观点。其实,人民是否普遍具有基本人权观才是重点。

从当代多元文化公民权(Multicultural Citizenship)的角度看,不仅平等身份才是国民团结的基础,搞什么“化多为一”的举措,反而才是反团结的不智动作。政府本来就不该持有积极促进融合的动机,而应该让人民享有保有本身特色的选择权;不然,什么叫做多元文化主义?

伸言之,华人从移民转为定居居民,从定居居民转为公民的认同转型,是个本土化的转向,唯本土化不等于化入主体民族或文化中。也就是,在马来(西)亚本土化是马来(西)亚化,而不必然是马来化,当然更不等于伊斯兰化。

实则,在今天的大马,马来化已相当于伊斯兰化,而信奉伊斯兰教又是易进难出,更不宜鼓励,以免引发不必要的争议。今天,大马华人不但在政治认同上认同本土,还进一步要求大马变成一个高效廉洁、司法公正,各民族可和而不同平等共处的公平大马。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女大生从酒店21楼坠下 当场死亡

阅读全文

520与有夫之妇偷情 男子印证“色字头上一把刀”

阅读全文

剩菜放冰箱“一个菜可吃3天” 饮食习惯致夫妻双双罹癌

阅读全文
示意图

【新航SQ321事故】英国乘客:飞机如同从悬崖掉下 走动的人像是在翻跟头

阅读全文

安华会晤哈马斯领袖旨在呼吁和平 【东方头条】2024-5-23

阅读全文

莱希遗体今安葬 伊朗人上街告别

阅读全文

杨艾琳 :讲理不讲理

东方文荟

“理”这东西很奇怪,我们总以为,“理”有一定的标准,所以才有“讲理”和“不讲理”的分别。有趣的是,每每争执的时候,双方都...

阅读全文

孙和声:新加坡的民族政策

东方文荟

新加坡是个在很多方面颇与众不同的国家,虽然位处热带的东南亚,可其人均收入竟然比日本、澳洲还高;在廉洁度方面,也常列在国际...

阅读全文

麦翔:大马华校本土化转折──“要马来亚化”,不要“马来化”

东方文荟

“要马来亚化,不要马来化”,一字之差,却有天壤之别。话说1957年马来亚独立前夕,马来亚华教经历了一次历史性的大转折,在...

阅读全文

苏卡诺与肯尼迪会面-----印马对抗拾遗

东方文荟

1964年1月7日至11日,印尼总统苏卡诺与与菲律宾总统马卡巴加尔(Macapagal)在马尼拉会谈,商议最新的马印对抗...

阅读全文

孙和声:炎黄子孙如何变黄?──人种分类的政治与科学

东方文荟

东北亚人,包括自称是炎帝与黄帝的炎黄子孙的中国人,或自称是大和民族或大韩民族的日本与韩国人,在形容本族人的肤色时,通常是...

阅读全文

杨艾琳 :闲话自然

东方文荟

清晨河边跑步,水上雾锁烟迷。自迁此处,晨运、观景、冥想都在河边。河水粼粼,云卷云舒,每日破晓的景观都有惊喜,即便如此,红...

阅读全文

陈锦松:拯救大马何以艰难?----放下歧见共赢未来

东方文荟

在位22年,2003年辞职后退而不休的前首相敦马哈迪3月4日向现任首相纳吉“发难”,90岁高龄的马哈迪依然“神采飞扬”,...

阅读全文

新院公款,真相大白

东方文荟

历经八年的法庭审讯,董教总教育中心前财政邹寿汉终于被迫在吉隆坡高庭前承认指责本人在2008年担任新纪元学院院长一职时,亏...

阅读全文

李炯才心有不甘——新加坡政坛故事

东方文荟

2月27日新加坡政坛元老李炯才在新加坡国大医院逝世,享年92岁。李炯才一生效忠李光耀。当年李光耀派遣警察部队捉拿南大学生...

阅读全文

杨艾琳 :不要思考,只要答案

东方文荟

我国的这一代人,不要思考,只要答案。比方说,你解释黄豆的营养价值,如何烹调饮食,并提出市面上对黄豆的各种争议,牵涉个人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