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1日讯)历经10年,香港首富李嘉诚次子李泽楷掌握的保险公司——富卫集团(FWD)即将在香港交易所上市。
2013年,从李泽楷以21亿美元(约88亿令吉)收购国际保险巨头荷兰国际集团(ING)的香港与澳门业务起步、改名“富卫”,到如今以60亿美元估值叩响港交所大门,富卫集团用10年时间,完成了一场保险业的资本征途。
经济学家余丰慧表示,富卫集团选择在这个时间点上市,正值香港资本市场逐步回暖及保险行业的阶段性复苏之际,表明该公司认为,当前市场环境有利于其首次公开售股(IPO)行动。
投资者对市场有期待
从招股情况来看,每股38港元(约20令吉)的价格,反映出投资者对亚洲保险市场的成长潜力抱有期待。
而且,富卫集团获得阿布扎比主权投资基金Mubadala资本和日本保险业者T&D控股旗下投资基金T&D United资本,两大基石投资者(cornerstone investor)的支持。
Mubadala资本将认购此次IPO的全球献售部份中约值11.7亿港元的股票。如果超额配股权获行使,Mubadala资本将吸纳公司献售股票约29.3%;如超额配股权未获行使,该比例则扩大至约33.7%。
T&D United资本方面,若超额配股权获行使,T&D United资本将吸纳约19.5%的公司献售股票;如未获行使,该比例则是22.5%。
北京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朱儁生分析,富卫集团选择在此时正式启动IPO,具有多重策略意义,也反映出其对未来成长的信心。
从时机来看,当前全球金融市场波动趋稳、亚洲保险市场复苏迹象显现,而香港市场在经过一轮估值调整后,对于具有区域布局、明确成长逻辑的保险资产开始重新评估其价值。
新保费10年翻5.2倍
富卫集团此时推进上市,既有融资与品牌宣传双重动机,也有望借助上市,强化其在中国大湾区与东南亚的策略执行力。
在这轮港股上市热潮中,富卫集团成为焦点之一,其每年新保费规模在短短10年间飙升至19亿美元。这一数字背后,是市场对其商业模式创新与数码化策略持续释放的增长动力的信心。
宏观地看,亚洲人口和中产阶级持续扩张、财富持续积累、也存在巨大保障缺口等宏观经济因素以及数码化也加速发展,都是亚洲地区的保险业主要成长动力。
保险帝国从收购开始
回顾2012年,当钢笔尖划过对ING港澳业务的收购文件时,李泽楷押注21亿美元筹码,开启了亚洲保险牌局。
随后,富卫集团先后收购了新加坡大东方保险(Great Eastern)在越南的业务、美国美亚保险(AIG)在日本的业务、马来西亚的Gibraltar BSN保险等,业务版图也从最初的3个延伸至10个市场,构建起覆盖香港、澳门、泰国、柬埔寨、日本、菲律宾、印尼、新加坡、越南、大马等地。
根据招股书,自2014年首个完整财政年以来,富卫集团的新保费由2014年的3.09亿美元增至2024年的19.16亿美元,10年的增幅达5.2倍,2024年的净利则是2400万美元。
管理层艺高人胆大
这种资本驱动型的扩张模式与友邦(AIA)、保诚(Prudential)等有机成长模式相比,既有优势,也反映富卫集团管理层的能力:首先是扩张速度快,第二是资源整合力强,第三是品牌塑造灵活。
未来,富卫集团计划聚焦5大策略,分别是客户体验优化、扩展分销管道、产品创新、新兴市场扩张与提升数码化能力,以构建与同行的差异化竞争优势。
要看最快最熱資訊,請來Follow我們 《東方日報》WhatsApp Chann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