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登29日讯)有“大马宠物园之父”美誉的雪兰莪沙登城之农场(Farm In The City)创办人拿督方训勇表示,蛇在传统文化中象征智慧与敏捷,其“快、狠、准”的觅食特性寓意人们在新年中能迅速抓住机遇、果断行动,以高效精准的态度迎接挑战,今年更可谓是“蛇全蛇美”。
方训勇接受《东方日报》专访时指出,大众普遍对蛇存有误解,认为蛇危险且湿滑,因此常在遇到蛇时选择打蛇或杀蛇。
“蛇的皮肤实际上干燥光滑,只要不主动招惹或进入其领地,蛇通常不会浪费气力攻击人,其攻击行为多为自卫。如球蟒在感到危险时会卷成一团,以保护自己最脆弱的腹部免受伤害。”
他补充,蛇分为有毒与无毒两种,虽然毒蛇通常被认为颜色鲜艳、头部尖锐,但这并非绝对标准,遇到蛇时,最好的办法是避开,而非伤害它们。
“蛇在生态系统中扮演重要角色,例如捕捉鼠类以保护果园。”

他表示,作为冷血动物,蛇依赖环境温度调节活动,并通过位于颊窝(pit organs)的“热敏视觉”感知热源,虽然蛇的视力较弱,但能捕捉热度,这也是雨季时它们常出现在温暖的民宅、轿车引擎或马路上的原因。
他指出,蛇类的性格因种类而异,例如球蟒性格温顺,而我国本地的网纹蟒则速度快且较具攻击性,缅甸蟒相较之下动作更缓慢、体型也较小。
“不同环境的蛇类对栖息条件有不同需求,热带森林的蛇偏好温暖潮湿,而寒冷地区的蛇则不适应过于潮湿的环境,可能生病。我国气候对蛇类友好,但国外冬天蛇会进入冬眠。”

方训勇:养蛇比饲养猫狗更省时省力
随著越来越多人将蛇作为宠物,方训勇建议饲养前做好准备,并表示蛇虽然比猫狗更省时省力,但不建议饲养体型过大或有毒的蛇类。
“非洲球蟒、玉米蛇、王蛇和牛奶蛇等体型较小且易照顾的品种适合作为宠物,而网纹蟒和缅甸蟒因体型巨大(可达7至8米)且具潜在危险性,不适合家庭饲养。”
他补充,国内所有本土蛇类需持有执照饲养,但部分从外国引进的蛇如玉米蛇、王蛇和牛奶蛇则无需执照,全球蛇类约有3000多种。
谈及蛇咬伤时,他提醒,若被毒蛇咬伤,应拍下蛇的照片并立即就医,以便医院快速匹配血清,争取黄金治疗时间。
“虽然园内的蛇无毒,但我们仍会提醒动物管理员,如被蛇咬到,应避免强行拉开蛇口,而是等待其自然松口,以防扩大伤口范围。”
他表示,未来将继续引进新蛇种,并通过互动体验和教育课程展示蛇类的独特性与生态价值,同时与动保局等机构合作推广动物保护与生态保育,提升公众环保意识。

冯旖微:理解蛇的习性,消除误解
沙登城之农场总经理兼兽医冯旖微表示,大众对蛇存有误解,认为蛇会随意攻击且形象湿滑,但实际上蛇只有在感受到威胁时才会主动攻击,其鳞片干净光滑,与刻板印象完全不同。
她指出,蛇类具有独特的行为模式,例如换皮与泡澡,进食时最为活跃,但消化速度较慢,小型蛇进食频繁,而大型蛇如蟒蛇进食后可长达一个月不再进食,野外大型蛇则能捕食牛羊。
“园内的蛇主要喂食鸡和老鼠,根据蛇的体型安排喂食,大型蛇类每隔一到两周进食一次,蜕皮期间则不进食。大蛇蜕皮通常需约10天,实际脱皮过程约两三天。”
“此外,蛇也可能患感冒、腹泻、口腔溃疡等病症,老年蛇甚至可能罹患癌症或皮肤病。”
她提醒,野外的蛇与园区内经过训练的温顺蛇类不同,遇到路边或草堆里的蛇时,应选择避开而非伤害,尤其是儿童更应提高警惕,避免冒然接近蛇类。
全球视角:蛇类的重要性与保护行动
冯旖微指出,蛇类在全球范围内经常因蛇皮制品、蛇胆药材及食用等目的而被捕杀,但随著动物保护意识提升,许多国家已采取措施减少对野生蛇类的捕猎行为。
“我国对非法野生动物贸易的执法日益严格,近年来法律显著改进,加大罚款和监禁力度,对抑制非法蛇类贸易发挥了重要作用。”
她呼吁大众改变对蛇类的偏见,认识其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并积极参与保护蛇类和野生动物,共同维护生态平衡。
要看最快最熱資訊,請來Follow我們 《東方日報》WhatsApp Chann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