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是中国的国宝,因其珍稀和呆萌可爱的外形而备受欢迎。然而,养护大熊猫需要庞大的费用,包括食物、医疗、保育等方面的支出。这些对租借方来说都是一个负担,有许多动物园表示吃不消,指大熊猫“又贵又难养”。
综合台湾《联合报》和中央广播电台报导,根据协议,美国动物园租借大熊猫每年需要支付高达50万至100万美元(约235万至470万令吉)不等的年费。其中费用包括租金、饲养费用和相应的保险、医疗保健等开支。
此外,如果大熊猫在租赁协议期间在动物园死亡,租借方需赔偿50万至100万美元。就在今年2月,美国孟菲斯动物园的大熊猫“乐乐”,在返国前夕不幸死亡,此事件引发了外界的关注。
幼崽2到4岁必须送回中国
对于每只在美国出生的大熊猫幼崽,租借方还需支付一次性的40万美元(约188万2000令吉)。这些高额费用成了动物园的经济负担。而当大熊猫幼崽成长至2到4岁时,就必须送回中国,因为它们是属于中国的财产。
另外,美国的动物园为了提供大熊猫适切的环境,不仅投入了高达800万美元(约3766万令吉)的建设费用,还需要每天提供12公斤的竹子和昂贵的医疗保健。因此大熊猫被视为“最金贵的住户”,其饲养成本甚至高于动物园的其他动物。
我国在2018年也向中国租借了一对大熊猫“兴兴”和“靓靓”,长达10年。根据媒体统计,马来西亚动物园建造大熊猫馆共投资了300万至500万美元(约1412万至2354万令吉)、大熊猫馆管理人员及其他日常支出约为每年花费达50万美元(约236万令吉)。同时,大熊猫每年所食用的竹子成本也高达近10万美元(约47万1000令吉)。
一些国家的动物园因无法负担高昂的租借费用和饲养成本,计划将大熊猫送回中国。其中包括美国孟菲斯动物园和英国爱丁堡动物园,引发外界对“熊猫外交”模式的质疑。
我国曾被中国媒体一篇题为〈全球唯一被‘退货’的大熊猫:嘴太挑,马来西亚养不起〉的文章造谣,被指遭“退回”的是“暖暖”,原因是它嘴太挑。马来西亚动物园为了满足其需求,需要不断从中国进口新鲜的竹子,给动物园带来了极大的负担,因此决定“退货”。
该文章随后被“暖暖”的微博帐号反驳,澄清指它回国是因为合约到期,而非因马来西亚无法负担其养育费用。
租借费用花在大熊猫身上
“熊猫外交”带来了短期的经济效益,如旅游人潮和观光收入。据日本《日经亚洲》报导,动物园累计收益平均超过2亿8000万美元(约13亿1820万令吉),但各国饲养费用也损失逾3亿美元(约14亿1240万)。这一外交模式为动物园带来了长期的经济困扰,迫使一些国家重新评估其可行性。
大熊猫作为外交象征在中国政府中具有重要地位,本意是透过可爱的大熊猫促进友好关系,但其成本高昂、负担重的一面也受到关注,导致外界开始思考这种外交手段是否值得动物园承担如此庞大的费用。
但据英国广播公司(BBC)报导,这些资金的一部分,将用于支持大熊猫的繁育和保护项目,修复受损的大熊猫保护设施,并展开大熊猫研究,为濒临绝种动物的保护提供资金来源。
要看最快最熱資訊,請來Follow我們 《東方日報》WhatsApp Chann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