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19日讯)美国生物技术公司Colossal Biosciences宣称“复活”已灭绝万年的物种“恐狼”,引发热议。有学者指出,研究虽有其科学意义,但实际上只是让灰狼“Cosplay”(角色扮演)成恐狼,吁社会应更关注现存濒危动物。
台湾中央社综合外电媒体报导,Colossal Biosciences从化石中提取脱氧核糖核酸(DNA),透过基因编辑技术修改灰狼细胞中14个基因、20个位点,使其中15个位点与恐狼一致,宣称成功复活已灭绝的恐狼。该公司并表示,未来也将复原猛犸象等物种,借此防止濒危动物灭绝。
台湾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林千翔表示,恐狼与现生灰狼相似,但恐狼的体型更大、下颚也更壮,主要分布于美洲,根据化石资料推测,它们是群体猎食、捕猎大型动物。
不过,后来“第四纪灭绝事件”发生,恐狼与多种超过40公斤的大型哺乳类动物一同灭绝。
林千翔说,科学界有多种假说,认为灭绝是因人类活动影响包含猎杀、栖地改变、带入疾病等,或是气候变迁导致,但目前仍无定论,可能是多重因素造成。
搞噱头不如投入物种保育
林千翔说,该公司虽称是复活恐狼,但这不是真正的复活,而是创造出“类恐狼”的犬科动物,且生物多样性不只是“多一种物种”而已,还包括基因多样性与生态系多样性,单纯复活一只动物无法还原生态系的复杂互动。
他也提到,复育出来的类恐狼可能不具备生存能力,若放入野外会造成预期外的生态冲击,就像“外来种”,且若要大规模复育,需要大量资源建立人工栖地,反而转移保育资源,是否需要花费大量资源在这上面值得深思。
林千翔也说,该公司应是利用这种研究来吸引投资人与社会注意力,若该公司愿意将部分资源投入现存物种的保育与栖地维护,则可能带来正向效果。
台湾中央研究院植物暨微生物学研究所专任研究人员谢明勋表示,此研究透过恐狼基因定序,找出其与现存犬科动物的差异,并针对性编辑灰狼基因,具有一定科学意义。但实质上这只“恐狼”本质仍是灰狼,只是形态更接近恐狼,“就像恐狼的Cosplay”。
谢明勋也说,基因编辑技术如今已有许多应用,像是日本就有贩售经过基因编辑的番茄和鱼,这次研究是将基因编辑技术应用于古生物学研究来探索灭绝动物特有基因。
要看最快最熱資訊,請來Follow我們 《東方日報》WhatsApp Chann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