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2日讯)中国要求日本首相高市早苗撤回有关“台湾有事”的言论,对日抗议摆出高姿态。中国学者指出,此次争端最终可能以逐渐淡化、各自解释收场,但亚太缺乏稳定的战略结构和可靠的安全对话机制,未来两国仍会有冲突。
上海的国际关系和军事战略学者赵楚告诉台湾中央社记者,虽然现在中方对日本抗议的“调门”拉得很高,但主要还是言词上的,还没有特别严厉的行动。这说明中国认为中日的政治基础虽被破坏,但还是要和日本维持某种实质基础,而不是大规模、全局性的反制。
相较于对台湾的军事威吓,中国目前对日本在军事上没有实质动作;赴日游的“劝退令”延续到2026年春节,但可以随时变更;日本水产品停止进口,只是回到一个月前的状态;中日交流活动、艺人表演及电影一一取消,这些尽管是出于官方要求,但塑造成民间自发行为,政策收回的空间也较大。
赵楚说,从过去中日在东海油气田的划界争议、钓鱼台列屿主权等问题的处理来看,最后都没有一方真正屈服于另一方,每个热点议题也都有“退潮期”。现在中日处于“斗而不破”的总体局面,看不出来有要断裂双方关系的意思。
不具名的北京中日关系学者也表示,中国方面应该还会在言论上继续强硬一段时间,至于如何收场应该不难,可能逐渐淡化,或者两国间透过外交谈判达成一些原则性协议,再根据自己的利益做出解释,“都觉得没有让步,然后告诉民众对方妥协了”。
强弱异势引日不安
赵楚认为,值得注意的是,中日关系像炼铁高炉,始终有火苗在闪烁,过去30多年来,总是有新的燃料放入,这背后有两国结构性和亚太格局变化的原因。
他说,以往中国在政治、领土与人口上有很多优势,日本则是在经济上有很多优势,两国互补较多;但随著中国国力成长,两国的力量对比和国际政治地位差相距越来越悬殊,中国成为日本安全上一个很大的问题。这未必是指会出现军事侵略,但日本会意识到要调整自身,成为“国家正常化”的呼声也变强。
与此同时,中日已经多年没有军舰互访、没有高层制度化的互动机制。赵楚说,中日的互信越来越低、安全疑虑越来越高的背景下,高市早苗的言论并不是太令人意外。
中美关系是中日关系基石
但他指出,亚太地区的框架是中国和美国,中日如果要有可信的交流平台,也必须是以中美关系为基石。不过,现在美国总统特朗普的立场让亚洲国家觉得比较没有把握。亚太地区缺乏稳定的战略结构,这种状态导致不仅是中日,包括中美、朝鲜半岛、台湾海峡两岸对安全的信心都在降低。
北京学者表示,“中国威胁论”在日本很有市场。中国则认为,台湾议题是内政,如何解决和日本没有关系。但日本有“台湾情结”,台湾海峡对日本的安全也很重要,所以日本一定会关注台湾。双方认知不同,矛盾是必然的,这次高市早苗在国会答询时说,“台湾有事”可能构成日本可以行使集体自卫权的“存亡危机事态”,只是将矛盾挑明而已。
即使这次争端平息,但两国未来互动的不利因素已经存在。赵处认为,日本是一个有全球影响力的重要大国,又在寻求迈向“正常国家”的地位,而中国正在强国路线上走向“超级大国”,这就是结构性矛盾。
他说,应对中国的崛起是日本非常严峻的挑战和课题;但是中国如何正当合理地处理与日本这个重要国家的关系,对中国也是严峻的考验,旧的思路和观念并不适用。
要看最快最熱資訊,請來Follow我們 《東方日報》WhatsApp Chann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