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真寺,清真食品等用语,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用语;只是,何以用清真来表达伊斯兰?所谓Islam,本义是指服从,也就是服从真主之意,如阿都拉(Abdullah),本义是指安拉(Allah)的奴隶(Abdi)之义,而穆斯林(Muslim),本义是指安拉的信徒,也就是信仰伊斯兰宗教的人。此外,也有称穆斯林为穆民(Mukmin)者。
自7世纪伊斯兰传入中国以来,便对伊斯兰有各种称呼,如天方教、西域教、真教、净教、清净教、清真教、回回教,而中国的回教学者则有称之为正教、圣教等。只是,最流行的称呼,则是回教,如孙中山便曾用汉、满、蒙、回、藏来概括中国的五大民族。这里的回,是指回族(即回回民族的简称)。在中国,56个民族中,便有10个民族信奉回教;其中,回族人数最多,有约1000万人,其次才是维吾尔族(约800多万)。
中国人一般称伊斯兰为回教,便是因回族而得名,而回族在中国分布遍及中国全国,有大分布乃聚居,即同教共处的趋势。在1956年6月2日,中国国务院下通令,一律改称回教为伊斯兰教。只是,在港台,依然流行用回教。大马也是几年前才改用伊斯兰;只是,由于大马华人中,有约35%为闽南人(即一般所说的福建人),而伊斯兰教在闽南语是个不雅的用语,具马来人也懂得这个不雅之义,故沿用回教这用语应无可厚非。
其实,回教也可做回归真主解,中国穆斯林也用归真或归主来形容去世,确也符合回教本义。因为,穆斯林坚信,真主是万物的总根源,也是万物的总归宿,万物回归真主是符合回教本义的。若要坚持用伊斯兰教,则不妨加个宗字,称之为伊斯兰宗教,以免友族产生误解,引起不快,或干脆称之为清真教。
清真渐成伊教用语
至于清真这用语,据知,中国古代文人本就喜欢用清真两字,也有诗人称其诗集为《清真词》的,道家与道教人物也很爱用清真两字,如清真观。而明朝时,也用清真寺来形容犹太教堂。在13-14世纪时,也有人用清真寺或清净寺来命名伊斯兰教堂。
与此同时,也出现了真教、清净教等用语,终而在元末明初时,出现了把伊教称为清真教,把其礼拜堂称为清真寺的用法。到了明末清初,清真也流行了起来,渐渐成了伊教的专用语;显见,这里有个漫长的约定俗成的过程。
在明清之际,中国的回族学者还为清真一词下了定义,即清是指真主清净无染、不拘方位、无所始终(即无始无终);真是指真主独一至尊、永恒常在、无所比拟。合而言之,便是真主至清至真。这也是符合伊教认主独一(Tauhid)的真一观。约言之,清真也可解读为净而不杂(清则净也,真而不杂也)。
从伊斯兰的宇宙观来说,阿拉独一至尊可说是其根本信仰,中国回族学者把其意译为清净无染,真而独一,确是符合教义的信、达、雅的名译,或许用清真教替代回教或伊斯兰宗教更能达意。
注:本文取材自以下2书:1.潘梦阳著《伊斯兰和穆斯林》(1993);2.冯今源著《中国的伊斯兰教》(1991)
要看最快最熱資訊,請來Follow我們 《東方日報》WhatsApp Chann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