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周提到番石榴及水蓊的名称争议时,突然联想到酱油才是名称之最,我听过的叫法就有白油、豆油、白味、酱清、酱青、豉油及生抽,而且在大马还可以因不同的方言而自动转换叫法,毫无违和,也不会混淆。
没说起这事还不觉得怎样,但以槟城为例,在广东家里叫“白油”,出门跟小贩交流时却自动切换成“豆油”,而讲华话的时候又成了“酱油”,这种切换就像呼吸一样自然,似乎早已融入了我们的血液。

也因为如此,让我更好奇这个调味料为何这么多叫法,尤其是这玩意明明是黑的,却有白油的名称,反而不叫黑油。
更令人惊讶的是,酱油并非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名称。根据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记载,早在那时就有“酱清”的调味记载,而“酱油”这一名称最早出现在南宋食谱《山家清供》中,两者相差至少六百年。
有学者考证称,豆酱清其实是从豆酱中提取出来的清汁,与如今的酱油颇为相似,在当时是一种常见的调味品。尽管如此,“酱清”这个词一直在福建社群中流传,甚至有不少人至今还习惯用这个名称,而酱清及酱青是否“同宗”,我猜测应该只是方言上的差异导致不同而已,因为这两名词也太相似了。
果然,当我谷歌酱清及酱青是否有分别时,某家酱油生产商就有这么一个说法,酱油和酱青之间并没有实质性的差别,它们之间的区别仅仅是由于地域和口音的不同而形成的两种不同的命名,这说法用在酱清上也是一样的道理。
至于豉油,主要是广东地区对酱油的叫法,就有人解释这种叫法主要与南方人对豆豉的偏爱有关,甚至以“南有豆豉,北有酱油”来形容华夏文化的真实写照,这与福建人称酱油为豆油有异曲同工之妙,名称的重点都放在了酿制酱的原材料上。

提到白油及白味,这并不是因为颜色是白色,而是因为生抽比老抽的味道来得浅淡,同时又不上色,故此“生老之分”,变成“黑白之分”。
生抽及老抽的分别其实有很多人分不清,但在我国的大部分酱油包装,都只用生抽的字眼,很少会看到酱油的字眼,虽然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很少用生抽这个名词,但搞笑的是,生抽却是你在超市经常看到的字眼。

传统酿造酱油,需要经过数十天甚至几个月的发酵、晾晒,才开始抽取。那第一道抽出的液体叫做“头抽”,而生抽则通常是将头抽、二抽、三抽按比例混合而成。至于老抽,那是经过加焦糖处理、晾晒更久之后的产品,所以颜色深沉。
至于为何叫生?就是指还没被加焦糖处理。
然而,最令我意想不到的是,竟有人告诉我,潮州人也称酱油为咸汤,还有谁听过这种叫法?
要看最快最熱資訊,請來Follow我們 《東方日報》WhatsApp Chann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