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的移民历史超过三百年,因为采行亲族移民模式,来到这里自然产生乡族认同,也催生了地缘性会馆。在华人社群当中,也存在血缘纽带的认同,主因是闽粤本来就是宗族社会,离乡前的生活圈局限在宗族的领地内。能够出洋也是族中有人南渡建立了据点,十九世纪更产生了带领出洋的“水客”服务,大大提升了出洋的便利性。
许多闽粤移民南来后仰赖族亲关系取得谋生机会,因而十分重视血缘关系的维系。在经济条件改善之后,华人社群很积极的去推动血缘性组织的成立。在华人聚居处,只要拥有足够的历史条件,就会组织宗亲会或家族会,例如霹雳州美罗镇上的永春南幢郭氏宗亲会。
随著华裔人口因生育率下降,以及年轻人往都会区迁移,导致国内二三线城镇的华裔人口迈入负成长的状况,因而传统的地缘性组织、方言群组织的领导层开始出现断层的窘境。有者即便是青年团会员的岁数已放宽到五十岁。广招年轻会员加入,培育接班人,已成为会馆组织刻不容缓的首要任务。
贵为马来西亚华裔最大的县属社群,在永春会馆内的认同具有其层次性。在地缘认同之外还存在著血缘纽带的认同。因而同一地区除了永春会馆之外,还会在不同时间点冒出永春籍的家族会组织。目前在全国的永春社群中有40个家族会组织。仅在雪兰莪州境内目前就有17个家族会,最早者出现在二十世纪初,最近成立的则是在近几年。
地方上的永春会馆的历史虽然久远,但也面临会员逐渐老化,缺少年轻会员加入的挑战。防范领导层断层,提升会员凝聚力,成为现有领导层应该积极投入的会务重点。家族会的代表应被纳入当然董事的职务。以雪兰莪地区为例,目前整个州拥有17个永春籍家族会组织,若能整合资源每年合办活动,会务必定能够办得更出色。规模较小的家族会人力不足,依附在永春会馆有利于家族会会务的推动,避免陷入凋零的厄运。
会馆组织要朝向学习型组织发展,举办政经文教的讲座,为年轻人筹办领袖干训营,举办到中国祖籍地追根溯源的活动。此外,会馆的会务也应朝向数码化、可视化的方向发展。当会馆会务活络后,也会提升年轻人加入的兴趣。
随著人口老化与少子化的趋势到来,传统会馆组织必须调整步伐,整合社群的力量保存历史记忆。不出十年,目前1万个华团组织当中,必定会有找不到接班人而被迫解散的厄运,有远见者,应当进行策略布署,提早做好准备。
要看最快最熱資訊,請來Follow我們 《東方日報》WhatsApp Chann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