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的新闻帖文下总是沸沸扬扬,仿佛人人都在“发声”。这并非坏事——愤怒本身无可厚非,它往往源自对不公的敏感与对无力感的反应。在一个许多议题难以被公开讨论的社会里,这种情绪更像是一种求生信号,证明人们依然在关心、在回应。

但越是热闹,越让人感到不安:这是公共理性的绽放,还是一场情绪失控的集体狂欢?

当越来越多的人把“留言”误当作“行动”,把“围剿”错认成“正义”,我们不得不问:这真的是在表达意见,还是在用愤怒取代思考、用喊叫掩盖责任?

在这个人人都握著麦克风的时代,评论区成了情绪的集散地。人们争相留言、表达立场,有人嬉笑怒骂,有人冷嘲热讽,更多的则沉溺于“耍嘴炮”的快感。说几句狠话,图一时爽快;看似不必为言行负责,实则只是长期压抑的社会情绪,找到了一个临时的出口。

现实中,太多议题说不得、碰不得、问不得;太多问题久拖未解。人们长期处于对制度与处境的“无能为力”中。一旦某个社会事件摆上舆论桌面,评论区便成了无需门票的情绪擂台,匿名的群体宣泄接踵而至。

对部分活跃网民而言,这种场景已成习惯性剧场:可以愤怒、可以定罪,一切都可简化为非黑即白;无需查证、无需负责,甚至无需讲理。只要话语够狠、立场够硬,就能赢得点赞和回响。仿佛在那一刻,现实中的沉默者终于化身为高声呐喊的“斗士”。

从心理学角度看,这可部分归因于情绪宣泄理论(Catharsis Theory):人们借愤怒来释放内在压力,尤其在现实缺乏掌控感时,评论区便成了替代性的战场。同时,线上平台的匿名机制与从众效应(Bandwagon Effect),也助长了去个体化效应(Deindividuation Effect):当个体融入群体,责任感下降,自我约束削弱,人便更易说出极端、冲动、甚至攻击性的言论。

但心理机制只是表层,更深层的是结构性的失声。人们之所以在评论区急于“被听见”,也有可能是因为在体制、社区、职场、学校乃至家庭中,他们太久未被听见。现实中的表达渠道逐渐闭合,于是网络上的愤怒越发频繁,也越加失控。

久而久之,一种危险的幻觉开始蔓延:只要留言,就是参与;只要愤怒,就是正义;只要话语激烈,情绪就能代替事实,立场就能压倒思考。

真正值得警惕的,不是一时的情绪爆发,而是情绪成为集体性的默认反应:先骂再说,先站队再思考。公共空间不再是讨论与辩论的广场,而变成情绪角力的战场。每个人都急于表达,但越来越少的人愿意停下来思考:我说的是什么?我为什么说?我需要为这句话负责吗?

分离机制

最讽刺的是,那些在评论区最为激烈的人,现实中往往最为沉默。他们在键盘上挥舞“正义”的旗帜,用几句情绪化的言论换取点赞与快感;可一关掉屏幕,便悄然退场,自动消声。

这不是矛盾,而是一种结构性的“分离机制”:言语与行动脱钩,表达与承担断裂。他们可以为一桩公共事件写下上百条评论,却不愿为一件真实需要被正视或援助的事付出一步实际行动。他们怒斥体制、讽刺现实,却从未走进听证会、参与社群组织,或签下一份联署。他们在网络上扮演斗士,却在现实中甘于顺从。

不是没有愤怒,而是早已将愤怒消费在转发、点赞与嘴仗中;不是看不见问题,而是误以为“看见”本身既是贡献,也是尽责。他们热衷论战,却回避承担;在评论区慷慨激昂,在现实中悄然离席。这就是某些“参与”的真相:一场高强度的虚拟自嗨,一种低成本的情绪代偿。胜利只存在于评论区,失败才是日复一日的现实。

于是我们看到一个越来越普遍的悖论:看似全民发声,实则集体失声;看似百花齐放,实则众声喧哗。人们越是在留言中高声表达,现实中越容易陷入“表达焦虑”:表达了,却无效;愤怒了,却无力;参与了,却无用。

而历史从不被情绪推动,只被行动雕刻。真正的改变,从来不靠热评,而靠哪怕一次微小的实地行动:去倾听、去记录、去参与、去推动。拨乱反正的契机,永远不在喧嚣的评论区,而在那些沉默时也不退场、无人看见也愿承担的人身上。

人人都在说话,真正被听见的却越来越少。发泄,不等于发声;围剿,不等于正义。键盘很响,世界却很安静。当情绪代替思考,我们正在集体走向更彻底的沉默。

要看最快最熱資訊,請來Follow我們 《東方日報》WhatsApp Channel.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图取自《香港01》

许绍雄出殡众星扶灵 佘诗曼含泪道别“父亲”

阅读全文
野村证券发布报告称,中国政府呼吁国民暂缓赴日本,将导致日本经济最少损失2兆2000亿日圆,国内生产总值被拉低0.36%。(法新社档案照)

中国采反制措施 日本经济恐遭重创

阅读全文
市场研究报告显示,大马人对自身财务前景的信心正在减弱,导致许多人削减非必要支出,并把重心放在日常必需品上。(档案照)

越来越担忧三件事 超四成大马人难应付基本开销

阅读全文

印度裔男子遭洪水冲走 迄今生死未卜继续搜寻

阅读全文

你好!大熊猫 “星辰 晓月”

阅读全文

【LIVE】大熊猫“辰星 晓月” 抵达动物园

阅读全文

戴子豪:大马华人与中国人工作文化差异

龙门阵

笔者近期接触很多来自中国的委托人。撇开刑事相关的不说,很多都是来马来西亚投资从商。几年前,来马来西亚投资的中国商人以大企...

阅读全文

郑名烈:多巴胺与内啡肽

龙门阵

教育工作者经常感慨现在的孩子愈来愈难教。性格上倾向自我、自私,只在意对自己有利或可快速获得快乐的事,对周遭的事物反而漠不...

阅读全文

黄瑞泰:大马是全球人才竞争输家

龙门阵

最近有两则闹剧,首先是每年这个季节都会上演的优秀学生无法得到理想的科系而错失想要的大学与科系的新闻,另一则则是房屋及地方...

阅读全文

程盟凯:大马残奥理事会正在制造白色恐怖

龙门阵

2024年巴黎残奥会,谢儮好再一次站上世界之巅。这位羽球残奥名将延续了东京的辉煌,再度让大马国旗在国际舞台冉冉升起。那一...

阅读全文

刘华才:巨额补贴糖厂非明智之举!

龙门阵

很多时候,我对首相安华领导的政府真的是无言以对。这边说要鼓励人民减少摄取白糖,那边又继续给白糖提供补贴。这世间上恐怕就只...

阅读全文

陈诗蓉:请关心孩子的现在,别只盯著未来

龙门阵

“所有人都关注儿童的未来,但是恰恰没有人关心儿童的现在。”意大利教育家玛丽亚.蒙台梭利(Maria Montessori...

阅读全文

周本兴:爱闹的孩子有糖吃

龙门阵

又来了!每年大学录取放榜,总有人哭有人笑。只是今年,STPM(高等教育文凭)优异生被拒之门外的案例闹得特别大。于是,高教...

阅读全文

梁洁莹:谁在升学路上掉队?

龙门阵

犹记得在我尚是中学生的年代,每年大学录取季总会看到一些政党或政治人物站出来,为那些进不到属意大学、属意科系,甚至申请不到...

阅读全文

陈威汕:0-6岁孩子可以玩什么?

龙门阵

哈佛大学的研究指出,孩子的手部活动越多,大脑精细运动区发育越好,手灵活,大脑越聪明,手眼协调还能提高专注力,并增强解决问...

阅读全文

杨善勇:人家的屁股,火箭作脸皮

龙门阵

曾任教育部副部长和通讯部副部长特别事务官的陈劲晖,固然是内行人了。我在〈过度被抬举,火箭已不举〉一文中提及火箭不如马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