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相安华指政府正在考虑调整国家高等教育基金(PTPTN)的贷款利率,以协助借贷者更好还款。同时,他也强调,政府需要向超级富豪征税,才能把资源转给贫困学生,包括提供更多PTPTN贷款。
然而,冷静分析可以发现,这两件事本质上是两码子事。
PTPTN的设立,本来就是前朝政府大规模投入资金,通过向借贷学生收取象征性的低利息,来维持行政开销,并将收回的款项重新循环使用,协助更多学生升学。
换句话说,只要PTPTN能够有效管理、确保借贷人按时还款,这套机制便可以自我永续运作,不需要依赖政府长期大量补贴,更不必另外征税来支撑,更别说什么向富人征税的政治包装。
时至今日,高教基金局的未偿还贷款已经累计接近410亿令吉。形成如此庞大烂账的主因,不是贫困学生数量暴增,也不是利率太高,而是贷款管理失当,以及长年累积下来催收无力。
更现实的情况是,部分借贷群体具有一定的社会与政治敏感性,使得政府在追讨贷款时态度畏缩,执行力度严重不足。政府要动这些欠款者,不只是技术问题,更是政治意愿的问题。
在这种背景下,政府并没有选择针对PTPTN制度本身进行改革,比如设立更严格的追债机制、限制拖欠者的福利资格、推动贷款豁免与奖掖分明的制度,反而转而提出向超级富豪征税,并以“帮助贫困学生”为包装来合理化。
坦白说,即便成功向超级富豪征税,所得的税收也并不会直接解决PTPTN现有的400亿烂账问题,更不会改变PTPTN自身制度的失灵现象。若管理与催收机制依旧松散,即使暂时有新资金注入,根本问题不解决,问题只会继续恶化,再多的税收资金投入,都只会是亏损更多。
因此,将“向超级富豪征税”与“贫困学生升学机会”挂钩,本质上只是一个政治话术的再包装。它可能迎合了一部分民众对贫富不均的不满情绪,却没有真正触及问题核心。
强化责任
政府真正应做的,是恢复制度的严肃性,强化责任感与信用意识,确保借贷人遵守还款承诺,同时通过制度鼓励优秀学生,并对真正有需要者提供适度豁免,而不是让一大笔公共资金在无序管理下流失殆尽。
在教育公平与社会正义的旗帜下,任何新的税收措施都必须有清晰的逻辑链条与直接的政策目标。如果只是把深层次管理失灵的问题,简单推给“超级富豪”,不仅无法解决PTPTN困境,也容易模糊政策焦点,弱化公众对制度公平与责任的信心。
要真正帮助贫困学生,靠的是建立一套健康可持续的高教贷款体系,而不是一时的政治操作。只有回到问题本身,高教基金局才有可能真正重获新生,贫困孩子的升学路也才能走得更稳、更远。
要看最快最熱資訊,請來Follow我們 《東方日報》WhatsApp Chann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