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十年前,大家熟悉的闭路电视(CCTV)多是商场或银行的专属设备,长相笨重,画质模糊,录像存放在磁带里,需要人工翻找。随著网络技术普及,进入2000年代后,IP摄像机逐渐取代了CCTV,家庭用户也能在手机App上远程查看画面。

然而,传统的安防系统多依赖像素变化或红外感应来触发警报。这也导致无论是风吹树影还是宠物经过,甚至下大雨,也能触发警报。这不仅造成打扰,还让用户逐渐对警报感到麻木。一些公寓管理层透露,在监控中心里,每天有超过八成的触发记录是误报,安保人员只能疲于应付。正因如此,安防行业一直在寻找降噪的办法。

近几年来,AI深度学习算法与影像芯片的结合,使得智能摄像机可以看懂画面中的对象。例如,AI能判断画面里的是人、车,还是一只猫狗。在实验室或标准场景中,大华宣称其 WizSense SMD 3.0/4.0 可实现 99% 的人车识别准确率,并将误报率压低至约 1%或更低,但在实际家用环境中可能因光线、遮挡、角度等因素略有差异。

此外,旧式录像往往是庞大的影像文件,需要人工拖动时间轴来回查看。而今天的AI智慧安防新系统能在画面里自动打标签,例如白色轿车驶入、有人拿著雨伞,甚至可以把视频自动转化为文字字幕。

Reolink 推出的 ReoNeura AI 系统支持用户使用自然语言提示词来检索监控录像,并在部分设备中搭配视频字幕和智能摘要功能,帮助用户快速定位关键片段。换句话说,用户只需在App里输入关键词,就能在几秒内找到相关片段。这对用户来说是实质性的飞跃,也让执法部门与保安公司在需要调取录像时更加高效。

AI智慧安防技术的进步也体现在存储和带宽的节省。过去若要24小时不间断录影,一般上需要庞大的硬盘与网络流量。新的视频编码H.265技术相比传统的 H.264,在许多测试中已被证明可以节省约 50% 的存储空间与网络带宽。若再结合 AI 的事件触发录制功能,仅当侦测到人或车辆时才录影,某些研究显示存储需求可再降低约2/3。

对于都市家庭而言,其中一个最常见的痛点是偷包裹,快递放在门口几分钟,就可能被顺手牵羊。现在,带有AI识别的智能门铃可以在包裹送达时提醒主人,并在包裹被取走时再次推送警报,连带视频画面,作为证据。

对于上班族父母来说,家中装一台室内AI摄像机,可以在工作时透过手机确认孩子是否安全到家,甚至用双向语音跟他们对话。对于照顾年长父母的家庭,AI摄像机则能在老人长时间未出现活动时发出提醒,避免意外延误发现。

然而,随著AI功能的增强,隐私与法律问题也浮出水面。虽然私人家庭录像一般不属于严格监管范围,但若镜头覆盖公共走廊或邻居住宅,就可能涉及侵权。因此,安装者应尽量将镜头对准自家范围,并在必要时张贴告示。在人脸识别功能方面,安防系统的AI功能更需谨慎使用。例如 Google Nest 摄像机的熟悉面孔功能由于涉及生物识别数据的隐私合规问题,在欧盟地区已被全面下架。专家提醒,用户若要使用类似功能,应确保被拍摄者已知情并同意,以避免侵犯隐私。

展望未来,AI智慧安防有望与更多生态结合。例如,警方可以与智能安防平台对接,实现视频快报,在案发时第一时间获取线索。随著物联网的发展,安防系统将有望与智能门锁、照明、烟雾侦测器等结合,形成完整的智能家庭安全网。

综观整个安防系统发展脉络,从最早的笨重CCTV,到今天能分辨人物与包裹的安防系统,这种进步让家庭安全进入了一个新阶段。AI安防系统的革命意味著大家可以用更合理的成本,换取更高的安全感与便利性。当然,AI浪潮席卷下,要如何在科技与隐私之间找到平衡,是未来必须持续讨论的课题。
 
 

要看最快最熱資訊,請來Follow我們 《東方日報》WhatsApp Channel.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图取自《香港01》

许绍雄出殡众星扶灵 佘诗曼含泪道别“父亲”

阅读全文
野村证券发布报告称,中国政府呼吁国民暂缓赴日本,将导致日本经济最少损失2兆2000亿日圆,国内生产总值被拉低0.36%。(法新社档案照)

中国采反制措施 日本经济恐遭重创

阅读全文
市场研究报告显示,大马人对自身财务前景的信心正在减弱,导致许多人削减非必要支出,并把重心放在日常必需品上。(档案照)

越来越担忧三件事 超四成大马人难应付基本开销

阅读全文

印度裔男子遭洪水冲走 迄今生死未卜继续搜寻

阅读全文

你好!大熊猫 “星辰 晓月”

阅读全文

【LIVE】大熊猫“辰星 晓月” 抵达动物园

阅读全文

张优杰:习近平的盛大武力展示未能挑战美国

八方论见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精心策划并有意安排了一场力量与外交的展示,从在天津主办上海合作组织(SCO)峰会,到在北京举行规模空前...

阅读全文

谢委谒:当扎拉遇见赵明福和林裕威

八方论见

“你好,我是赵明福。”他露出一丝苦笑,“欢迎来到这个没人想来的地方。”扎拉的眼神里全是困惑,“我只是个学生,我还以为学校...

阅读全文

李俊贤:我也是满分生,但我接受第六志愿

八方论见

最近,一则新闻闹得沸沸扬扬:一名大马高等学校文凭(STPM)考生以4.0 CGPA的满分成绩,加上接近满分(99.9%)...

阅读全文

高奕星:土团党内讧,马华投机

八方论见

近期土团党代表大会上,乱像一再浮出台面。原本该是团结一致的大会,却演变成内讧与夺权的闹剧,几乎乱成一锅粥。土团如今与伊党...

阅读全文

黎俊翰:华裔在现有政府教育体制下,是否面对制度的压迫与不公?

八方论见

马来西亚的教育制度长期以来存在一个无法回避的争议:预科班(Matrikulasi)与大马高等学校文凭(STPM)。这两条...

阅读全文

罗恩璇:地震背后的风险,老旧建筑的隐忧

八方论见

近日柔佛昔加末连续发生六次地震,虽然震级不算强烈,但频率之高已足以引起社会担忧。对于现代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新建筑而言,这类...

阅读全文

谢东成:九三大阅兵的赢家与输家

八方论见

2025年9月3日,一场中国抗战胜利80周年大阅兵成功举办。九三大阅兵前后都掀起了阵阵议论话题,亦可以从这场九三大阅兵的...

阅读全文

黄琪轩:接纳,真的开始了吗?

八方论见

近年来,马来西亚社会对特殊需求人士的称呼有所变化。过去,官方普遍使用“残障人士”(Orang Kurang Upaya)...

阅读全文

刘美莎:STPM生迎来曙光

八方论见

在马来西亚的教育体系中,中六课程的大马高等学校文凭(STPM)长期以来被誉为“最艰难的考试”。其制度严谨,却因录取机制的...

阅读全文

程健鹏:民主的阵痛与信任的重建

八方论见

过去两个月,扎拉案牵动全国舆论。一个十三岁少女的离奇离世,引发了谣言、抗议与集体动员,社会仿佛被卷入一场追寻真相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