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共同教学的概念,社会上的另一把声音是针对其带来的坏处,比如师资不足或者教师之间的冲突而提出的。虽然这观点相对理性,却是出于对co-teaching没有详细的理解。见树木之枯而不见森林之生,是人面对改变时最快的反射,本能地放大负面结果,而缩小长远收益。这种习惯会让我们聚焦风险和困难,不看改变的可能性或优势。
当教育部提出“2 teachers in the room”时,马来西亚人脑中浮现的画面,是两个老师同台唱双簧,一人讲课,另一人点头,这是多年的单人课堂养出的想像贫乏。然而当“2 teachers in the room”这个概念被提出时,其他国家的老师们却把它玩转成:
1) one teach, one assist 一主一副分工式,主的教,副的处理课室琐事;
2) one teach, one observe 分析式,一人授课,一人观察然后反馈。彼此切磋,互为镜鉴;
3) alternate/differential teaching 分组补救式,将赶不上进度的学生分出来,让另一名老师进行补救教学(intervention)。这样一来,学生能从不同的教学风格或讲解中受益。或者,对于进度超前的学生,这种策略也能让他们深入性学习(enrichment)。 甚至有老师把创意更上层楼,将优异的学生转成 assistant, 融合one teach, one assist, 让课室变出了4个老师。
4)parallel teaching 平行共教,将班级学生平均分成两组,两位老师同时教授相同的教材与内容。这样安排能降低师生比例,创造更多发言的空间(airtime)与教师关注,学生因此不容易隐藏起来。
5) station teaching 闯关教学,将学习内容分成若干小站,两位教师在不同的学习站(stations)进行教学。当学生完成某一站的学习就可通往下一站。
6)team teaching 共同教学,两位教师同台教学。这种课室的一个重要价值在于:我们经常要求学生能够彼此合作,但在只有一位教师的教室里,学生其实很少有机会看到合作的榜样。
我女儿的历史课就是这样。当老师A讲解日本偷袭珍珠港,强调美国参与二次世界大战的参战正义,老师B则神情坚定地反驳:美国参战是政治算计的结果,不是道义的光荣。两人一来一往,辩到越战、韩战。那一刻,课堂不再只是课,而是思想的战场。两位老师的辩论像两把交锋的剑,劈开历史的课本,死掉的人和流逝的年份重临现场。
女儿后来对我说,那天她第一次真正明白什么叫“我们有权持不同意见,但没有权扭曲事实”(we are entitled to our opinion, but we are not entitled to the fact)。她看到两位老师引用资料、举证对比,也看到当立场被推到极端,知识如何被操纵成工具。那一刻,她忽然理解,历史不再只是关于死人与过去,也是关于活著的人如何面对真相、如何选择诚实。
这样的课室充满了生命的电流,学生不再只是抄笔记,而是心跳加速地思考:真理究竟是什么?当年份表以及别人的故事和女儿的呼吸串联时,过去、现在、未来也因此变得立体和真实,在硝烟里她仿佛也闻到了自己的人性挣扎。
几个月后,当以巴冲突的新闻再度占据版面,女儿静静地说了一句:我想,我开始懂为什么他们都觉得自己是对的。她没有急著选边站,而是追问:他们各自的历史是怎样被讲述?谁的事实被遗漏?这正是那堂课的延伸,两位老师不只教她记得发生过什么,更教她如何思考发生的原因,以及历史记录的过程。
嵌入她脑海里的:“我们有权持不同意见,但没有权扭曲事实”(we are entitled to our opinion, but we are not entitled to the fact) 成了她修养的一部分。
当教育部提出“2 teachers in the room”时,马来西亚社会只想到两个老师站在课室唱双簧,然而其他国家的老师们却把这个概念玩转成如此的丰富,我们有何想法呢?
再说,共同教学也不是每堂必用,而是当它能够提升学习时才采用的策略。事实上,许多学校采用混合模式:教师共同备课、共享资源,但只在特定课程或重点单元才并肩登场。请问这样是浪费人力还是双剑合璧呢?
由于共同教学的成功,美国许多特殊教育学生被纳入主流课堂,不再被隔离于“特殊”的角落。这种做法强调包容与合作,让所有孩子都能在多元的环境中学习与成长。
缺乏对教育现场理解
然而,在马来西亚,却有政治人物误解了共同教学的精神,认为它只是为特殊孩子设计的教学方案,甚至批评这是浪费人力,并制作短视频借此呼吁部长下台。遗憾的是,这样的说法是缺乏对教育现场的理解与对理念的研究。当严肃的改革讨论被包装成情绪化的 tiktok、以煽情音乐和激昂语气取代理据时,这已经堕落成了表演,谈的已不是理念,而是流量;关心的也不是学生,是镜头。政党人物的讨论多数是为了攻击对手。
真要提升教育,应该以事实为本、以理性为核心。热衷讨论改革却连最基本的资料查核都懒得做,那么不如安静一次。真正有理念的政治人,不是赶制抖音博取关注,而在于能否以身作则,让稳重、诚恳与谦逊成为国民对话的习惯。
改革从来都是不舒服的,它们挑战旧有的安稳。改革若让人安于现状,那叫麻醉。教育的事业也没有不变的标准,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会变化的人。教育最终追求的也不是万无一失的制度,而是灵魂,活泼的灵魂。
要看最快最熱資訊,請來Follow我們 《東方日報》WhatsApp Chann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