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六甲巴士业者协会与首席部长莫哈末阿里签署备忘录,让州政府接管全州的巴士服务。双方同意成立一个集团(consortium)接管所有巴士及相关设备,更新老旧的巴士,并增加行驶路线。
这样的解决方式有其利弊,但至少是朝正确方向迈进。这么做不但能提高民众对公共交通服务的信心,希望也能改变国人看待公共交通课题的方式。
考虑到我国各地都面对巴士停驶的危机,停驶能避开马六甲,的确是个好消息。马六甲不但是第一个愿意积极应对交通危机的州,更实现了他们去年说要参与交通管理的承诺。
如今浮现的问题是,这种由州政府接管所有巴士服务的经营手法,是否是解决公共交通难以为继这个问题的最佳方式?人们期望的,不单是要避免停驶危机的发生,更希望交通服务能更上一层楼。
马六甲的集团模式,并没有将所有“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聚集在一起。有关公共交通服务的四种利益相关者中,马六甲的模式仅汇集了地方政府与巴士业者,把中央政府与最重要的群体--乘客排除在外。
这么做有什么坏处,最好的例子就是,马六甲州政府这两年来自己经营的“马六甲全景巴士”(Panorama Melaka)最近向Scomi公司购买了十辆新巴士。这当然是好消息,但民众发现,这些巴士一上车,乘客就要爬三级楼梯才能付钱。这让乘坐轮椅的公众无 法上巴士,对老年人或残疾人士也造成一定困难。
如果民众能在决策中发言,可能它们就会劝全景巴士购买适合轮椅上下的低底盘巴士。如今在吉隆坡,国家基建公司(Prasarana)已经为RapidKL购置了不少类似的巴士。
而假设中央政府派国家基建公司与陆路公共交通委员会(SPAD)等代表参与决策,它们也可能会建议马六甲购买低底盘巴士。对它们而言,这不过是扩大国家基建公司原有的订单而已。
最恰当的解决方案,未必需要政府从民间业者手中接管整个服务的设备与营运。政府最适合扮演的角色是施政,因此应该积极参与公共交通路线的计划、协调与管理,而非插手甚至接收交通服务的日常运作。
当局可以考虑成立一个马六甲州公共交通管理局,定期与中央政府(公共交通委员会及国家基建公司等单位)、州政府、业者及交通服务的顾客--公众商讨所有规划与决策。
如此,我们就能将州政府的职权,业者的经验,国家基建公司的管理技术(希望还能有一点经费),公共交通委员会的规划知识,还有公众的参与结合到决策程序中。若非公众特别是乘客的长期支持,公共交通是不可能成功的。
马六甲现今的解决方案,可说是稳定交通产业的一小步;若能将四大利益相关者都汇集到决策过程中,我们不但能大幅度改善公共交通,更为全国各地树立典范。
作者Moaz Yusuf Ahmad是大众交通改进协会(Transit)顾问
《Free Malaysia Today》评论 16/02/12
要看最快最熱資訊,請來Follow我們 《東方日報》WhatsApp Chann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