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大提琴手,我真的很难理解为什么一场俄罗斯及乌克兰之间的战争,会导致一些音乐团体压迫俄罗斯音乐家们,而这些行为竟然可以被社会合理化。

俄罗斯最著名的指挥家之一瓦列里·葛济夫(Valery Gergiev)最近因未在规定时间内公开谴责普京并为他与俄罗斯总统的密切关系忏悔而被管理层解雇。卡内基音乐厅在音乐会前一天转而聘请另一位指挥家领导维也纳爱乐乐团为期三天的音乐会,取代了原定的葛济夫。一同被取消的还包括了首场以尔罗斯作曲家拉赫玛尼诺夫(Sergei Rachmaninoff)作品为节目的音乐会,以及该晚担任独奏的俄罗斯钢籍琴家丹尼斯·马祖耶夫(Denis Matsuev)。

同样,今年的都柏林钢琴比赛决定拒绝让所有俄罗斯选手参赛。在加拿大,蒙特利尔交响乐团(Orchestre Symphonique de Montréal) 取消了他们即将与俄罗斯钢琴家亚历山大·马洛费耶夫(Alexander Malofeev)的合作,并在一份公开声明中,表明了在目前局势下,与这位音乐家合作是“不合时宜的”。不幸的是,这位钢琴家原定于8月举行与由温哥华演奏协会(Vancouver Recital Society)的另一场演奏会也被取消了。

信息很明确。假设你是俄罗斯人,那么保持沉默和保留自己的想法不是一项选择,并且单是谴责战争是不够的。在目前的“情景”下,俄罗斯音乐家必须“合时宜”点名谴责普京,否则将面临解约或终止合作的下场,连表演俄罗斯作品在也将是政治不正确的而必须面对后果。

在这个立场下,基本事实变得完全不重要:这些音乐家并不是引发战争的罪魁,甚至一点关系也没有,而俄罗斯人并不是铁板一块,而是有著不同思想行为的非匀质群体。在这个立场下,强迫表态反战或反普京的手段虽然违反《世界人权宣言》中言论自由和结社自由原则,也在所不惜。显然,当今更重要的是一个人的国籍这个抽象身份,是一个人是否愿意以“声援受压迫者”之义而表现出某些特许的正义姿态,以及决定行使基本人权是否合时宜的“情景”。

但是,谁有权力判断我们所有人生活的“情景”,什么样的思想与行为是否合时宜呢?而且,这不也是美国、英国等一些北约成员国在过去数十年非法入侵叙利亚、利比亚、也门、伊拉克等中东国家的类似情景吗?如果来自美国、英国及其盟友国的音乐家们不公开谴责美国时任总统布什(George Bush)、奥巴马、英国时任首相布莱尔等政治领袖,他们是否应该面对同样的社会制裁?这些艺术家是否应该被取消表演平台,他们的作品是否应该被禁演,直到“情景”允许为止呢?这岂不荒谬至极?选择性制裁,岂不是不公平?

危险的强迫言论

对艺术、文学和艺术家实施政治禁令以及强迫言论是危险的。奉承或屈服于强权的作品及演出,鲜有佳作。即便是有,也不值得文艺工作者投入毕生精力去追求。全球各地历史上记载的强迫言论和强迫效忠的恐怖,从教会对哥白尼《日心论》的讨伐,到中国的文革中对《毛语录》的强迫效忠,历历在目、比比皆是。

基于族群或国籍等身份划分个人,并进行制裁是不公正的。因为制裁的根据不再是个人的行为,而是他被分配到的集体身份。当柴可夫斯基的作品被禁止时,我们是否忘了这位伟大的作曲家本人因为是同性恋而被自己的社会所压迫?或者当肖斯塔科维奇 (Dmitri Shostakovich)的作品被取消时,我们是否刻意遗忘这位作曲家为了对抗斯大林的霸权,而精湛地使用上具讽刺性的音乐元素及手法来戏谑当时的强权?通过将普京的罪行延伸到整个俄罗斯社会,我们实质上取消了俄罗斯人民的个性及其人格内容,并通过粗暴二分法将其简化为模棱两可的集体刻板印象,却对原来冲突于事无补。

冲突无法通过箝制言论来解决。社会普遍纵容这样的行为,则可能会使局势急剧升级,让原来和谐的乐团,乃至社会发生分裂。

透过音乐追求和平

这次一些乐团对俄罗斯音乐家的制裁做法,和提倡透过音乐追求和平共处的爱德华·赛伊德(Edward Said)和丹尼尔·巴伦博伊姆(Daniel Barenboim)耕耘西东合集(West-Eastern Divan)研讨会的努力形成一个鲜明的对立。受歌德晚期诗集启发而成立于1999年的西东合集研讨会,是一个具有追求和平崇高理想但极度艰难的社会实验--让以色列和各阿拉伯国家的乐手,透过音乐共存在一个交响乐团里。尽管这些乐手因在民族国家和民族认同上具有严重的分歧,以致形成以色列人和阿拉伯人之间的长期冲突,而通过大家对欧洲古典音乐的共同喜爱,却得以让他们克服情感上的障碍,尽管存在差异与分歧也走到一起,促进了的合作。

在这个情景之下,赛伊德与音乐家们就冲突、战争和文化世界等无论在情感还是智力上都十分棘手的课题,进行了交谈。但最让赛义德在研讨会上印象深刻的是,当这些音乐家在巴伦博伊姆的指挥下演奏时,他们的个人历史和身份之间的张力就变得无关紧要了。重要的是他们与指挥家和彼此的音乐互动。显然,如果以智慧使用音乐表演和音乐厅,可以为人们开辟机会理清分歧,找到进行对话、化解冲突甚至共存的方式。

爱德华·赛伊德于 2003 年去世,但西东合集管弦乐团一直在巴伦博伊姆领导下蓬勃发展至今。当世界处于一个日益不和平的趋势,或许西东合集乐团是我们一个珍贵的榜样。我们或许更应该重视这些过往的经验:不好好寻求对话,能化解冲突吗?不重视个人的权利和尊严,社会能和平吗?我们希望通过音乐寻求共处,还是借由政治分化音乐?我以为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疑受抵制浪潮影响 雪隆KFC 19店面暂停营业

阅读全文
九洞肯德基分店外暂停营运,不仅大门深锁,更是在门前拉上警戒线。

霹州9间KFC暂停营业

阅读全文
 魏子森(左)在现场所设的柜台抽血进行痳疯病检测。

大马痳疯病例增40% 魏子森吁病患积极治疗

阅读全文
创办Fleurette餐厅的主厨赫鲁突然离世,得年29岁。

狮城知名餐厅年轻主厨骤逝 得年29岁

阅读全文

“我这两三天睡不着” 拖车姐道歉

阅读全文

希盟国盟 早市相遇

阅读全文

郑荣信:世界首富看中推特什么?

名家

刚过的4月4日,身家达2646亿美元/1.12兆令吉的世界首富马斯克(Elon Musk)姗姗来迟地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

阅读全文

陈海德:“十年论”的悖论

名家

在大选可能即将来临、国阵又接连来势汹汹的情势下,希盟究竟还有俘获多数民心和重新执政的可能吗?目前为止希盟各党领导人都有不...

阅读全文

孙和声:华族的多语混用现象

名家

根据统计局2020年的人口调查报告,在2020年大马总人口为3240万人,其中非公民为约270万(占8.3%)。在298...

阅读全文

冯振豪:伊党与政治青蛙的距离

名家

反跳槽法的讨论是近日国内尤为炽热的话题,包括伊斯兰党在内,多个政党和个别民意代表纷纷对这项法案进行表态,以展示他们政治正...

阅读全文

陈锦松:公义不可缺席──为沈可婷祈祷

名家

这注定是一场悲剧,如果沈可婷最终上诉失败。悲剧的主角,不单是个人,更是国家。一个社会如果清楚的、明显的“公义”都无法维护...

阅读全文

林卓锋:滞涨已到,加息治标不治本

名家

上周美国劳工部公布,到4月9日的当周首次申领失业救济人数增加1.8万人,达到18.5万人,比预期的17万人多1.5万人。...

阅读全文

黄金祥:美国大外宣(下)

名家

本来,新闻媒体被誉为“第四权”,在所有凸显“美国精神”的电影或文学作品,都力捧美国的媒体公信力举世第一;记者们为求得真相...

阅读全文

黄金祥:美国大外宣(上)

名家

一提起“大外宣”,有些人就马上联想到中国,以为向全世界人类洗脑的工作,只有独裁专制的中共才会做的事。事实上,中共的大外宣...

阅读全文

郭朝河:缺乏人证的判决

名家

如果,沈可婷意外撞死8名马来小孩的案件还有其他人证,会是怎样不同的判决结果? 或者,这些马来小孩如果出庭,他们又会说什么...

阅读全文

林德宜:MUDA和年轻一代能否在大选有所作为

名家

在之前的一篇文章中,我提出了疑问,来届大选第一次投票的年轻选民,会否带来重大影响。年轻选民和年长选民,现在有一个面向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