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宣布自4月9日起,将对大马征收平均24%的对等关税。听起来就像是突然涨价的过路费,让相关企业措手不及。
很多人以为,这不仅会影响大马对美国的出口,也会让一些依赖美国市场的企业不得不重新计算成本。
表面看起来如此,实则不然。
先了解马美之间的长期贸易关系。2024年美国是我国第三大贸易伙伴,占总贸易额11.3%,也是第二大出口市场(13.2%),主要商品包括电子产品、半导体、橡胶手套、棕榈油等,因此很多人预计这些产品会首当其冲。
面对高关税征收,让原本卖10令吉的商品突然变成12令吉,可能会让美国消费者觉得贵了,改买别家的东西。
但别忘记,特朗普宣布钢铁、药物与半导体暂时豁免,这意味著约26%出口至美国的大马商品不受影响,冲击并没有想像中严重。
而且我常说,危机总是藏著转机。目前全球供应链正在重组,美国这次的关税动作针对许多国家,大马征收的对等税务相对来说并不高,可能会间接促使部分国际企业重新考虑生产基地,让大马能从中找到新机会。
就像特朗普首次上任时,拉开美中贸易战的帷幕,促使许多跨国公司寻找中国以外的生产基地。这所谓的“中国+1”战略简单来说,企业不会完全放弃中国,但会在其他地方设立备用工厂,以减少贸易战带来的风险。
当时,大马凭借处于东南亚枢纽,连接亚洲与世界市场的地理优势,电子制造业及半导体产业链的设施基础已成熟,外加与东盟、欧盟、日本等多国签订贸易协议,能间接降低出口成本,吸引不少科技企业选择在大马设厂,半导体、太阳能电池、精密制造等行业特别受青睐。
换句话说,若这波关税风波让一些企业决定搬家,大马还是可能成为新的落脚点。
虽然关税让人头疼,但也不是完全无解,对我来说企业和政府可以这样应对。
扩展美国以外市场
显而易见的,是政府继续积极扩展美国以外市场,不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
如善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等自由贸易协定开发更多市场,透过促进与欧盟、海湾国家等的自由贸易协定谈判,减少对美国市场的依赖。
同时,适时提供税收优惠与投资奖励,吸引国际企业将生产线搬来大马,尤其聚焦在投资自动化与数码转型,这样也能趁机提高本地制造业的竞争力。
企业方面也需赶紧应变,降低风险。包括评估关税影响,重新调整供应链,开发更多客户群外,也要赶紧增加产品附加值,从低价代工转向高端制造与品牌经营。
美国的关税调整虽带来短期压力,但长远来看,拥有广泛工商业基础的大马仍有机会从供应链转移的趋势中受益。若能灵活应对,积极开拓新市场及强化竞争力,这场贸易战或许能变成一场产业升级的契机。
要看最快最熱資訊,請來Follow我們 《東方日報》WhatsApp Chann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