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指出,身份认同有很强的包容性,强调主观意识对事物的自我定位,认同不同的文化、阶级和社会群体。
“他们之间并没有存在很大的矛盾,但当有野心的政客企图利用少数族群的身份认同作为政治炒作资本时,各种不同的身份认同,就可能造成对立和冲突。”
颜清湟是于今日在2012年第一届马来西亚华人研究双年会发表主题演讲“从移民到公民:马来西亚华人身份认同的演变”时,如是表示。
出生于中国福建省的颜清湟,中学时期移居至大马,并在吉隆坡尊孔中学就读。他于1960年毕业于新加坡南洋大学历史系,并获得澳洲国立大学奖学金攻读远东历史系,在1969年获得博士学位。
三重演变身份认同
他指出,大马华人的身份认同演变能够分成3个阶段,即1912年前,1912年至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及战后到1957年代的马来亚独立的阶段。
他说,文化认同是1912年前的马来亚华人移民社会的主轴,当时大部分的话组移民并未有民族国家的观念。
“祖籍和地域认同在当时显得相当重要,而新中国的出现也把英属马来亚华人的效忠对象引导向新中国。”
认同仍然朝向中国
他续说,在1912年至1945年间,马来亚华人的文化认同依然存在,而他们对于本身的国家认同仍然朝向中国,这尤其是凸显在他们那份抗日的态度。
“而踏入二战后到马来亚独立,历史事件如:战后英属马来亚的快速政治变革;双重国籍有双重国家认同;及马来亚独立运动与华人参政,导致大马华人对国家认同有迅速的改变。”
颜清湟指出,在独立前华人对国家认同的态度暧昧不清,是基于当时马来亚还是英殖民地,因此无法激起华人对独立国家效忠的热忱。“直到马华公会及林连玉的出现,才让大马华人意识到,若不捍卫本身的政治利益,华人将会被边缘化。”
要看最快最熱資訊,請來Follow我們 《東方日報》WhatsApp Chann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