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驻马来西亚领事参赞苏强认为,中国人对于马来西亚的印象与其他东盟国家无异,但要是突出马来西亚与中国的渊源,特别是明朝特使郑和七下西洋及孙中山在南洋革命事迹,将吸引许多对历史有兴趣的中国人到马观光。
不该只注重山水美景
马来西亚自诩为亚洲魅力所在,对外宣传上都集中在自然风景,苏强在接受《东方日报》专访时,特别提及大马在向中国宣传时的著眼点,也认同对华宣传不该只是注重山水美景,还得包括人文历史。
此外,他也认为历史可为国家带来商机。
“要是大马华人历史成为国家历史一部分,其实会带来更大的商机。”
“马六甲和中国有几百年的联系,明朝特使郑和7次下西洋,5次停留在马六甲,这是马来西亚重要历史。”
“此外,槟城是孙中山先生最早在这里从事革命的地方,也创办了《光华日报》,中国光看教科书是没有切身体会,若到了槟城就可以看到孙中山革命基地、纪念馆及报社,学历史的中国人,他们必会亲自来看看。”
苏强即将在8月10日离任,并由林动参赞接棒。
苏强在谈到在马工作4年的经验,有一次拜访马六甲郑和博物馆,看见郑和塑像被放置在一边时,而有深刻体会。
他希望未来能看到中华文化及华人历史能成为马来西亚国家文化组成一部分。
“我也希望马来西亚华人所创造的中华艺术,如廿四节令鼓、舞龙、舞狮都被看作是国家文化历史一部分。如此三大民族才能更好融合在一起,才能看到向首相纳吉所说的一个马来西亚。”
赞赏文化保存工作
苏强赞赏马来西亚华人在文化保存工作上做得出乎想象的好。
“无论是在吉隆坡或槟城都能看到完整的中国式建筑,过春节时更能体会到浓烈的中华文化氛围。”
他认为,这一切都得归功于马来西亚华人自发性地保护这些文化尤其是华语,才能使一代代华人容易和中国接轨。
中国简化签证开方便之门
从今年7月1日起,中国驻马来西亚大使馆领事部已专门为大马华人开放3年多次入境的签证,减少大马华人必须经常申请签证的麻烦,停留天数可选择60天或90天。
中国驻马大使馆领事参赞苏强说,此签证是专门发给马来西亚华人,因为华人和中国有地缘及血缘关系。
他续称,3年多次入境的签证相等于亚太经济合作商务旅行卡,但停留天数则比旅行卡的45天来得更长,即60天或90天。
苏强在接受《东方日报》专访时说,2008年北京奥运以后中国向马来西亚开放2年多次入境签证,效果非常好,因此最近可开放3年多次入境签证。
他说,这4年来马中两国民间交往往来越来越密切,中国领事部平均一年处理超过50万份签证申请,但多数是两年多次入境的签证。
马来人对中国仍陌生
苏强说,今年1月至6月领事部共批准24万6000份签证,比去年1月至6月同期下降6000份。原因主要是马来西亚今年可能会举行全国大选,很多人不敢出国。
苏强不否认在他任期内,中马两国还无法落实民间互访豁免签证令他最遗憾。
“中马在经济方面关系密切,但人员往来却并不是走在最前面,外交和公务人员免签证方面,马来西亚是中国在东盟中最后一个签署的国家。这问题不在中方。”
他表示,大马有1900万名马来人,但他们前往中国的比例还小,90%前往中国的还是华人。
“尽管他们从报纸上知道中国,但大多数马来人对中国还是比较陌生和抽象的。马来人以商业角度去中国还不成熟,目前还是观光为主。”
他认为,只有国家主体民族对中国有所了解,马中关系才能更稳定。
苏强交心服务融入华社
许多华团领袖赞赏中国驻马领事参赞苏强是一个深入草根及有求必应的领事参赞。对此,苏强表示这一切是其个人使命和责任的缘故。
“领事参赞有一项重要任务是必须与当地华社打交道,融入当地社会,把他们当作自己的朋友,要有心交心的接触。我的工作就是要为国家、海外公民及海外华人服务。”
苏强表示,自己去过乌鲁雪兰莪、瓜拉雪兰莪、八丁燕带的华团活动,不会只是出席大华团的活动而已。
“入乡随俗很重要,我不因社团小而不去参加他们的活动,也不只是盯著首都的大社团而已。”
自称可当榴梿大使
酷爱榴梿的苏强在接受《东方日报》专访时也大谈其榴梿经,日前在一项华团送别宴会上更戏称自己可以当“榴梿大使”。
他说,以前在北京吃的泰国榴梿和大马榴梿口味很不同,这里的榴梿品种很多,他如数家珍表示自己最爱的是猫山王、足脚、D24、红虾、青皮、葫芦品种。
苏强回忆道在2009年一次榴梿大会上,大马华人朋友就以能不能吃榴梿来观察他是否能呆在马来西亚。
“我只在超市买过一回榴梿,其他都是马来西亚华人朋友带我到各地品种,包括彭亨文冬、槟城、柔佛新山。他们都知道我很爱吃榴梿。”
他笑称,后来被发现很能吃榴梿后,结果就被华裔朋友封为“榴梿王”。
苏强解释,马来西亚榴梿在去年批准出口到中国,其实中国驻马来西亚大使馆做了很多工作,特别是每当有中国领导抵马后就强烈推荐他们吃榴梿。
他续称,中国驻马大使柴玺及政务参赞陈德海都曾在泰国长期工作,对于榴梿有深刻印象,他们都认同大马榴梿有极具出口到中国的价值。至于熊猫租借来马事宜,苏强表示此事柴玺功劳非常大。
要看最快最熱資訊,請來Follow我們 《東方日報》WhatsApp Chann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