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说,在他担任市长期间,有市政局执法人员要拆除非法木屋,后来因为有政治人物插手,导致拆除工作迟迟无法进行。
“政治介入是个问题,例如市政局执法人员拆除非法木屋,推泥机到了现场,也不能展开工作,因为有政治人物撑腰。”
他今早在大马廉正研究院举行的“2012年廉正大会”,主讲《廉正执法:障碍及挑战》专题时,将人民对执法人员产生的负面印象,归咎于媒体报道及政治人物介入。
他说,拆除非法木屋区成为媒体一周的头条新闻,执法人员被视为暴力份子。
“我可以提出证据,指有关建筑是非法的,但是媒体过后也没有报道。”
他认为媒体不展示执法人员人性化一面,反之只展示执法人员恶劣的一面。
不过,他承认地方议会的权力很大,一个地方议会至少拥有11条法令赋予的权力,包括城市规划法令、陆路交通法令、道路、沟渠及建筑物法令等等,吉隆坡市政局甚至还有100项条例赋予执法人员各种权限。
非只受政治影响
首相署副部长拿督刘伟强则表示,干预执法单位工作的势力,不只是政治力量。
他说,“2012年廉正大会”提出的14项议决案中,其中一项是要确保没有外来势力介入执法工作,显示了执法人员不认为只有政治势力影响。
其他议决案包括提供执法人员更多面向培训、提高他们法律的认识及跨执法单位合作、创造跨执法机构的连线数据、设立标准作业程序避免执法任务重叠、加强标准作业程序,增加监督机制,保护履行职责的执法人员等等
他在致词中表示,执法单位仍然是公共服务领域被投诉最多的单位。他说,公共投诉局去年共接获1万3356宗投诉,比2010年的1万4700宗减少9.1%,可是这数据还是居高不下,他对此表示遗憾。
其他出席者包括马来西亚廉正研究院主席莫哈末达沙烈夫及执法单位廉正委员会主席拿督哈丽雅。
人民对执法单位4坏印象
人民对执法单位有4点负面印象,若不及早根除,一旦负面印象成为一种文化,就难以被纠正。
这4点负面印象包括:执法人员是麻烦制造者、没有给犯错人改过自新的机会、投诉无门,以及双重标准。
大马防范罪案基金会副主席丹斯里李霖泰说,印象一旦变成文化就很难被纠正,因此在印象成形以前就必须被纠正,否则无限度扩大,日后就需要花很大的力气才能改变人民对执法机构的负面印象。
他表示,人民畏惧执法人员、认为他们太过注重权力、认为他们带来麻烦、觉得他们在执法时持双重标准。
“人民也认为执法工作没有给予初犯者或不小心犯错者改过自新的机会,而且缺乏投诉管道,即使投诉了也无法解决问题。”
李霖泰今日在出席“2012年廉正大会”主讲《廉正执法:障碍及挑战》时说,大马人对政治和执法人员已失去信任,因此他建议执法人员的权利必须要有一套明确标准作业程序,人民必须了解他们的权限。
此外,必须要设立特别投诉管道,尽快处理人民投诉,不要把投诉者视为滋事份子。
李霖泰也认为执法人员应扮演积极发现问题,不要等到人民投诉才解决问题。
“人民可以成为执法人员的线人例如警察之友,鼓励他们主动投报。”他说,廉正就是把公共利益放置在个人利益之上。执法人员是国家的前线,直接与人民接触、成为衡量政府和领袖廉正的指标。
另一主讲人大马关税局总监拿督卡查里说,涉及滥权的关税局官员已减少,2012年该局只接获25宗涉及关税局官员纪律的案件,9人被革职,至于去年则接获92案件,31人被革职,主要问题是官员懒惰及贪污。
要看最快最熱資訊,請來Follow我們 《東方日報》WhatsApp Chann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