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林连玉基金、教总、校友联总及尊孔独中联办的2012年华教节,华教人士先在吉隆坡福建义山林连玉墓园举办林连玉先生公祭仪式。
三机构名存实亡
在公祭文中,主祭人林连玉基金署理主席刘锡通对华教内耗表达担忧。“三机构早已分离于建国前,终而崩析于大蓝图后。”
在1950、60年代,教总、董总和马华联合组成“马华公会华文教育中央委员会”,通称“三大机构”,代表华人社会共同向政府争取华文教育公平合理的权益与地位,而后马华与董教总分歧扩大,三大机构名存实亡。
刘锡通说,政府不采纳人民建议的《教育平等法》,却推出教育发展大蓝图;大蓝图里依然没有华校地位,足以见对母语教育之歧视。
他也批评政府不愿意为林连玉平反,是一种傲慢的行为。林连玉至今已逝世27年。
刘锡通说,华教在这60年,纵使华校还有千多所,但最终目标是逐渐落实单元化教育,华小师资日陷窘境,独中发展南北不均。“教育法令既已不能保障华校,教育部长更谓独中为历史产物,不增建是共识,所谓‘共识’从何而来?”
公祭文由林连玉基金董事王增文校长代读。
500人公祭林连玉
槟城韩江中学学生代表叶晨坡在代读学生公祭文时说,林连玉“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崇高精神,体现在其所倡导的“民族平等、共存共荣”的坚定理念下。
“我们这些后辈责无旁贷,决心在您的精神引领下,继承您的遗志,坚守维护母语教育和民族平等权利的最前沿,去跟图谋压制母语教育发展的单元化教育政策及其‘最终目标’抗争到底。”
今早8时,约500名爱护华教人士及学生出席公祭仪式。出席的学生来自30所中学、6个大专团体及数百名各地华团代表。
所有献上的花圈都写著华教节主题“多彩多姿,共存共荣”。
参与联名花圈的团体包括27个全国性团体,如教总、华总、校友联总、留台联总、永联会、福联会、全国老友联谊会、凤凰老友联谊会、华研、陈嘉庚基金等;51所独中与国中、5州董联会、6州中华大会堂、超过150个华教团体,还有各地血缘、地缘和业缘性团体与个人等。
董总由署理主席邹寿汉代表出席,至于教总代表则是总务陈清顺。
其他出席的华社领导包括华总会长丹斯里方天兴、陈嘉庚基金主席陈凯希、校友联总财政赵聚龙、永春美山林氏宗亲家族会会长代表林纪忠、林连玉女儿林达及丈夫朱治和。
勿儅民族罪人
董总署理主席邹寿汉说,三机构华教人士必须站在维护华教和母语教育立场,其他问题可技术解决,违背大原则就是民族教育的罪人。
他表示,捍卫母语教育是所有华教人士必须要认清的大方向,一旦失去职责,就会成为民族罪人。
邹寿汉今早在出席2012年林连玉公祭仪式后,针对林连玉基金指华社三机构已因为《2013年至2025年教育发展大蓝图》而分裂的谈话时承认,蓝图有制造三机构分裂的隐忧,但不清楚林连玉基金指的三机构是哪个。
“我不清楚他讲的三机构,可能是林连玉当年和马华所组织的三机构,今天所指的三机构是否指华小三机构(董事部、家协、校友会),没清楚说明。”
“没有华教就没有泰校”
“没有华教,就没有泰米尔学校!”
林连玉精神奖今日别开生面颁发予泰米尔基金会,其主席巴苏峇迪上台领奖时表达心迹,此言一出,获得全场出席者的掌声鼓舞。
他在领奖台上表示,如果没有华教先贤和华社的奋斗,今天泰米尔学校也不会在我国存活下来。
林连玉精神奖在今年起增设了“弱势族群奖项”,打破种族藩篱,表扬对母语教育和文化作出贡献的人士或团体,而泰米尔基金会就是首个获得表扬的非华裔团体。
巴苏峇迪认为,在捍卫泰米尔教育的进程中,印裔就仿佛站在华教斗士的肩膀上,共同为母语教育奋战,包括在提倡废除英语教数理(PPSMI)政策时,也是站在同一阵线上。
他表示,泰米尔版本的《林连玉——母语教育之父》一共印刷了2000本,也逐渐让印裔对这位“族魂”有更深一层的了解。
泰文报章介绍林连玉
“早前有两份泰米尔文报章用一版的篇幅去报导林连玉先生的事迹,这种跨族群的教育斗士简介,在之前是极少有的。”
巴苏峇迪呼吁华社与印裔同胞在努力捍卫母语的同时,也要让巫裔了解三方彼此的语文和特质,打造更美好的马来西亚。
除了泰米尔基金会外,其他4个单位得奖者包括编纂《新编华马大词典》的杨贵谊博士、已故华教工作者苏天助、已故兴华独中校长郑瑞玉及1948─1957年华文高师师生。
出席今早在循人中学礼堂举行的“第25届林连玉精神奖颁奖典礼”的代表包括遴选委员会主席刘锡通、委员吴建成、李亚遨、陈庆地、林连玉基金常务董事莫泰熙、财政沈德和、巴生兴华中学董事会总务苏顺昌、董总总务傅振荃、华社研究中心董事主席周素英、大马爱国和平基金会主席陈凯希及泰米尔基金会秘书卡尼斯瓦兰。
目前定居新加坡,在华马语言及文化交流上贡献良多的杨贵谊博士,坦言对获得重大意义的林连玉精神奖感到兴奋及感动,要与南洋大学的校友分享此殊荣。
感谢华教先贤
代表父亲苏天助领奖的苏重豪在发表感言时强调,民族教育并不是单靠一个人的力量就能完成,他要感谢当年吉兰丹独中面临关闭时,引领大家力挽狂澜的华教先贤们,使到丹中能够复办至今。
另外,出席人数最多的得奖单位——1948─1957年华文高师师生一共有60多名高师出席是日的颁奖礼,在汤利波校长代表众人领奖后,11名年龄介于70至82岁的高师,更即场表演起两首经典名曲的舞蹈。
今年因病逝世,为巴生兴华中学奉献一生的郑瑞玉校长也获得了本届的林连玉精神奖,该校董事会总务苏顺昌在为对方代领奖状后,在台上一一细数郑瑞玉校长的奉献。
林连玉基金署理主席刘锡通认为,华社必须壮大华教队伍,在政治斗争中坚持原则及勇敢表态、巩固两线制,以捍卫母语教育。
他对董总在基层的推动下,领导华社进行多场的斗争表示赞赏。他说,董总的行动迫使政府不得不局部地回应华社要求,但不忘提醒董总,要珍惜华教团体内部的团结,重视开放的民主协商,以便团结和壮大华教队伍。
刘锡通今早在2012年林连玉精神奖颁奖典礼致开幕词时表示,母语教育运动并非政治组织,但绝对有议政的自由。
要看最快最熱資訊,請來Follow我們 《東方日報》WhatsApp Chann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