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今女性抬头,女性对社会的贡献也不容忽视,但社会对未婚高龄女性的关注似乎从未减少。在新马两国,高龄单身女性的现像越来越明显。
追求两性平等的社会,越来越多的女性不是走上婚姻的轨道,而是走在“一个人”的道路上。
前妇女、家庭及社会发展部副部长拿汀巴杜卡周美芬认为,当女性知识高了,对人生的追求将更为清晰,更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对另一半素质的要求更高,难免因此更理性也更挑剔。
忘了人生大事
“‘爱情是盲目的’这个理论,对高教育、高收入的女性的效应相对弱,因此减少了因‘爱情盲目’而投入婚姻的机率。”
此外,她直言,现今女性经济独立,自立能力强,对男性和另一半的依赖相对较低,甚至自己就已是个可被依靠的人,因此无论在情感或实际生活上对另一半的需要将减低,但有时也因忙于事业甚至使得她忘了人生大事,待想起时已过了适婚年龄。
“如今教育普及、升学机会增加及两性日趋平等,越来越多青年至少大学毕业,一般大学毕业年龄已22、23岁,如继续升学,完成硕士时已25岁或以上,因此平均结婚年龄比以往高是大势所趋。”
周美芬分析,青年大专毕业后进入就业市场,一般起步较难,因此会花更多时间在工作上,待事业安定下来时,也许已是数年后的事,年华在不知不觉中流失了。
联谊活动兴起
单身比例的增加,促使联谊团体和中介公司的兴起,一些团体也通过主办联谊活动,让单身男女有机会彼此认识。
对于马新两国越来越多的单身女性,受访单位负责人不约而同表示,新时代女性会先将注意力放在工作上,之后才考虑婚姻。
两家获新加坡政府认证的中介公司One Plus One及Complete Me的老板接受《东方日报》电访时透露,根据公司的会员人数显示,新加坡的“剩女”趋势已逐年上升,前者在5年间上升了约5%,后者在过去一年更是狂升10%至20%。
询及此现象原因,两人异口同声表示,主要是因为工作关系。One Plus One老板林传仁认为,现今的女性并不像长辈们那么重视婚姻,她们会先选择打拼事业后才考虑结婚。
Complete Me老板兼创办人吴柔臻则表示,女性会先将注意力放在工作上,之后才考虑婚姻。40岁以上会员少
上述两家中介公司常年举办各式各类活动以让单身男女进行交流,会员皆是以30岁至40岁的女性为多,而且也较积极参加各类的活动,但40岁以上女会员则是少数。
林传仁透露,偶尔才会有一位40几岁的女性加入会员,她们基本上在参加活动时都会显得较尴尬;吴柔臻则表示,该公司拥有5%的40岁以上的女会员,她们都会先询问是否有合适的对象后才会决定是否加入成为会员。
参加联谊女性条件较优越
新山中华公会已成功举办10届“缘定今生”联谊活动,该会社会文化工作组主任洪德荣根据筹备此活动的经验,总结出一些高龄女性未婚的原因。
他表示,在“缘定今生”的活动,大部分女性参加者的条件较优越,她们的教育背景都比较高,反观高学历的男性却占少数;相对的,女性的薪水也较高,这造成女性在寻找伴侣时面对阻挠。
“此外,年龄渐长的女性会较重视自我保护,有者选择以宠物或可倾谈的好姐妹取代婚姻,或者曾经在感情中受伤的女性,也会在感情中裹足不前。”
洪德荣说,一些原生家庭所产生的问题,也会让女性对婚姻产生负面的看法,包括父母经常吵架甚至发生家暴。
他认为,某些在家中的大姐,因家庭需要负担,或在母亲生病的情况下兼任代母之职,进而耽误了自己的婚姻。
“缘定今生”工委钟金华透露,除了大部分的女性都比男性优秀之外,女性往往都选择先打拼事业,进而忽略了自己的感情生活。
“如今来参与活动的女性都认为参与这些联谊的活动都是很平常的事情,有些女性还会主动的询问下一次的活动详情,甚至表示期待,男性反而显得较被动。”
“剩女”具歧视性 三高女性难寻对象
拥有三高的女性很难寻找寻条件相近的男性,大部分同样拥有三高的男性,身边都已经有了对象,如果没对象的三高男性,往往不是经历丧偶,就是曾经离婚。
马来西亚真爱家庭协会执行长陈心坚毕业自美国加州州立大学(长滩分校)心理学系,他从心理学角度剖析高龄单身女性现象。
他认为,高龄单身女性被称为“剩女”,这个称呼对女性来说是残酷的,因为拥有高学历、高职业及高年龄(三高)的男性和女性在寻找对象时,结局往往不一样,而相较于男性,女性则会面对较大的挑战。
女性重视安全感
他分析,会出现以上同样条件,但结局却不尽相同的现象是因为男女择偶条件的差别。女性在选择伴侣时,较重视心理层次的安全感,譬如她会思考对方能给自己什么?对方的责任感、感觉及爱在哪里?
“男性则在乎第一眼,当他们看见美丽漂亮的女性时,会有不同的感觉,但是女性就不一定会对俊男多看几眼。”
此外,他认为,大部分“剩女”的个人主义比较高,也比较自我,尤其当一些已经独自生活多年的单身女性,往往不想与另一个人共享生活上的事物。
“这些女性对生活上的要求不一定会一样,她们较重视生活品质,不会希望过得简简单单。”
马华全国妇女组前主席周美芬也认为,“剩女”和以往的“老处女”、“老姑婆”一样,是带歧视性的,这个称呼本身是不公平、不足取的,它漠视了事件背后原因和侵犯个人选择单身或结婚的权力。
“虽然目前我没有两性高龄未婚的资料,但我记得高龄未婚的男女两性数目是相差不远,甚至高龄未婚的男性比女性还稍微高出一点,但社会却只聚焦讨论‘剩女’,原因何在?是刻意还是无意中忽略了社会上同样存在很多的‘剩男’?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现象。”
要看最快最熱資訊,請來Follow我們 《東方日報》WhatsApp Chann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