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指出,教育部是修读某一科目的学生人数来决定学校行政拨款分配,即以修读某一科目的学生人数,来决定拨款多寡,并非以学校类型作为依据。
她举例,如果两所学校分别有100及1000名修读A科目,那么更多的教育拨款会给予学生人数较多的一方,这是教育部的做法。
何慧贞是在今早出席由马来西亚行动方略联盟母语教育发展委员举办“在国家建设中的母语教育:《2013-2025大马教育蓝图》之挑战”研讨会时,针对出席者的提问作出回应。
华小不增反减
与何慧贞同样担任研讨会第一环节主讲人的人民之声顾问柯嘉逊博士,也提出为何华裔和印裔人口,在国家独立后倍增的同时,华小及泰小的学校数量却不增反减。
柯嘉逊指出,我国在独立前约有1350所华小,目前递减为1294所,泰小则从880所减至523所。
何慧贞在问答时,以泰小早期多建在园丘区及华人外迁至城市为由,作为泰小和华小逐渐减少的根据,至于为何这两种类型的学校未随著人口增加而增建,后者并没有多加平反,仅表示身为教育部官员的她不便作答,以一句“你们都懂的”作为关键课题的解答。
同场的另一主讲人的祖基菲里阿末对何慧贞只是针对国内各源流教育的作历史回顾,而没有针对主题论述颇有微言。
祖基菲里阿末表示,教育蓝图对增建人民宗教学校、华小及泰小一事只字未提,显然教育部未针对学生及家长需求,考虑学校增建事宜。
要看最快最熱資訊,請來Follow我們 《東方日報》WhatsApp Chann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