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华小属于郊区小学,在60至70年代时,学生人数一度多达80馀人;大直弄益华小学属海岛华人渔村小学,在70年代,学生人数达200人;在武吉干当的双溪罗丹华小,属于郊区华小,在70年代学生达105人。
上述华小缺乏学生来源,主因是随著年轻人教育程度提高,不再务农和从事渔业,纷纷到大城镇发展,以致人口外流。
联合华小在去年原有4名学生,有2名巫裔学生在去年六年级毕业,剩下2名姐妹花学生,即姐姓刘静芬与妹妹刘静儿。
将迁校至赛城
她们原本应该在今年升上二及三年级,但去年杪转校至甘文丁培才华小,所以今日的开学日,没有新旧生,全校“冷清清”,听不见学生上课的欢愉声。
该校全校共有6名教职员,即校长张美珠和5名老师,4名女教师在去年12月,已获教育局批准调往拉律马登县的其他学校,只剩校长和一名男教师,在等待教育局的新指示。
今日张校长和男教师照样来学校“上班”。据观察,该校已经将课室的桌椅收拾了叠起来,书本也整理后捆绑起来。
事实上,该校获热心发展商捐献位于雪邦赛城的一块地段充新校地,并已获批准迁校,新校舍有望在2016年建好启用,将被打造成全马首所智慧型华小。
董事长洪再顺受访时说,联合华小将迁校至赛城,新校舍的第一期建筑费1450万令吉,并已于去年12月间,在吉隆坡举办的千人宴中,筹到700多万令吉。
“人口外流,使学校没有学生来源,是一件无可奈何的事,固然不舍得学校搬迁,也只能面对现实。而迁至大城市,另一方面可让更多人到华小就读。”
益华小学申请迁校
对于原有的学校,洪再顺说,该校是全津学校,校地属政府所有,暂时未接获教育部的指示,所以学校的一切暂时保持原状。
另一方面,大直弄益华小学在2009年时,向通过马华向教育部申请迁校,现仍在等待消息。
该校董事长余添福告知,该校在2012年时,面对没有新生来源的窘境,幸好过后有3名来自槟城的巫裔姐弟妹前来就读,使该校暂时逃过自动关闭的命运。
罗丹华小剩5学生
“3名巫裔学生中,姐姐去年升上中学,另2名弟妹也于去年7月因一些因素而回返槟城。”
不过,他指前年中有2名华裔生转校到该校,使今年仍有2名五年级学生,即学校还可顶2年。
“董家协将每月津贴150令吉予每名学生,以鼓励学生就读。”
此外,双溪罗丹华小今年也没有新生,全校只剩5名学生,而该校在去年9名学生,3人毕业,一人转校。
双溪罗丹华小董事长钟德祥受询时表示,学生都是二年级以上,暂时未计划迁校,明年再看有没有新生,再作进一步的决定。
培华华小7新生全是巫裔
峇都古劳日莱培华华小全校有34名学生,都是友族生,今年有7名巫裔新生。
据了解,距离太平约40公里的培华华小,34名学生中,33名是巫裔学生,另一人是泰裔学生,没有华裔生。
培华于1934年创校,60年代一度有160名学生,随著时代变迁,大部分华裔移居至太平及甘文丁,导致华裔生人数下降,最终没有华裔生,只能靠友族生支撑。
该校共有12名教师,4名为巫裔老师,其馀都是华裔老师。
剩约10户华裔家庭
培华华小董事长陈子刚受询时告知,半个世纪前,有不少华裔人口,从事割胶、杂货店、收购土产及裁缝店等,后来年轻人外流,如今只有约10户华裔家庭,且大多数是上年纪的村民。
“为延续华小的慧命,只能招收友族学生。由于同学都是巫裔,所以也以国语交谈。我鼓励学生以华语交谈,让华语更进步,因此,学生如今懂得基本的华语。”
他说,巫裔学生家长也很开通,还鼓励孩子来他所开的杂货店时,要以华语与董事长交谈。
另一方面,武吉干当新路口的育群华小,全校有21名学生,16名是巫裔生,华裔生只有5名,而今年的7名新生也都是巫裔学生;直弄修身华小学生29人,今年4名新生中,2名巫裔,2名印裔。
武吉干当也是拉律马登最多微型华小的地区,该区9所微型华小,2所学生人数维持一样,5所人数下降,2所学生人数增加。
要看最快最熱資訊,請來Follow我們 《東方日報》WhatsApp Chann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