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政部长拿督斯里阿末扎希昨日宣布,最后一批的6名扣留者于今日获释,其中3名大马人分别是阿兹米宾达敦、纳兹里多拉及巴卡峇峇,2名印尼人是阿德南乌玛和达多板杜,另一名菲律宾人则是穆阿兹哈金。
他们对于获得释放表现平静,流露愉快神情,并在离开扣留营前向扣留营官员表达谢意,然后提著装个个人用品的大小手袋,在未踏大门时把握最后的机会,与扣留营的官员聊天和拍照留念。
扣留营营长莫哈末罗斯兰助理总监在大门口处欢送他们,并亲切表达关心,吁请他们不必感到担忧,因他们已获释,随后他们坐上当局安排的车辆,被载往吉隆坡。
太平警方今日上午在太平警区主任尤索夫助理总监的带领下,出动一批警员在现场驻守,不过,现场显得平静。
称获良好对待
两名获释的内安法令被扣者坦承,扣留期间的经历和所学,将有助于让他们步出扣留营后,更有坚定的信念开始更美好的生活,也更加懂得珍惜生命和自由。
大马公民巴卡峇峇(38岁)指两年的扣留期,让他看清谁才是真正的朋友,以及真正关心他和家庭的亲戚。
“这两年来,让我学习到做人要活在当下,因为我们并不知道明日是否还能活著。”
他被究竟在B座1号房,期间获得当局良好对待,这也驳斥了某些方面指控扣留者遭虐待的传闻。
“如果有人指在扣留营被虐待,这是一项欺骗。”
他也表示扣留期间没有受到打压,包括没有受限制与亲人会面、电话联络。
巴卡峇峇在2011年11月中被扣期前,他曾经营多层次行销生意,他希望获释后能继续他的事业,以及珍惜机会进一步更深入学习伊斯兰教的教义。
被扣者营内学英语宗教知识
获释的菲律宾籍男子穆阿兹哈金(28岁),与妻子育有一名儿子。他的理想是有朝一日能成为我国的宗教导师,希望政府录取他成为宗教导师和阿拉伯语的老师。
他指出,在遭扣留的两年间,有机会深入学习宗教知识、英语,以及阿拉伯语,这些都成为他甜蜜的回忆。“在被扣留的期间,我受到很好的对待,不论是衣物或食物,而扣留营有图书馆,让我可以阅读喜爱的宗教经典,且获准与亲人会面。”
穆阿兹哈金亦希望能成为大马永久居民,也希望子孙将来能在这片土地上生活;而事实上,他在之前曾申请成为大马公民。
未审先扣引争议
1960年国内安全法令(简称内安法令,ISA)前身为1948年紧急条例,是英殖民政府为应付马来亚共产党持久的游击战,于1960年8月1日,在马来半岛紧急状态结束的第二天,宣布内安法令开始生效。
大马独立后,政府仍保留内安法令,指是为了应付共产党的颠覆活动。内安法最大许可权,就是不须经过审讯、不必在公开法庭证明有罪,就可长期扣留有关人士。
因此,内安法令多年来,被指是让人闻之色变的“恶法”;首相纳吉于2011年9月15日的大马日前夕,宣布政府要废除内安法令。翌年随著《2012年国家安全罪行(特别措施)法案》生效,内安法令正式被废除,扣留者也随之被释放。
要看最快最熱資訊,請來Follow我們 《東方日報》WhatsApp Chann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