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隆坡14日讯)为纪念2024年世界人权日,独立新闻中心(CIJ)今日发布年度《2024年马来西亚言论自由状况报告》,并指出,过去11个月来,我国言论自由持续受到压制性法律的影响。
独立新闻中心表示,截止今年1月至11月,共有105起案件涉及相关法律,其中《1948年煽动法令》和《1998年通讯与多媒体法令》第233条最为频繁使用,分别导致19次和99次调查。
总体而言,当局累计引用多项法律187次进行调查,包括《和平集会法令》、《印刷与出版法令》以及《刑事法典》。
独立新闻中心批评,这些法律的持续使用,表明政府缺乏落实改革的决心。
它提到,藉著《世界人权宣言》成立76周年之际,今年的全球主题为“我们的权利,我们的未来”提醒我们,人权在塑造公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它指出,我国言论自由的未来仍然不明朗,并提及,我国“昌明政府”进入执政第二年,虽承诺推动变革,但实际表现尚未达到公众预期。
“尽管有一些令人鼓舞的进展,例如正在讨论《知情权法》以及提交设立《大马媒体理事会法案》,但这些积极步伐被压制性措施的持续存在所掩盖。”
它形容,部分令人担忧的法案通过,以及旨在监管社交媒体的新许可制度的推出,可能进一步侵蚀我国的基本自由和其对民主原则的承诺。
它强调,该报告旨在揭示2024年马来西亚言论自由的进展、挑战和挫折,通过我们的监测数据提供证据支持的分析,激励公众共同推动问责和改革,并指出,告诉报告的一个核心主题是压制性法律的持续使用正在扼杀言论、集会和表达自由。
报告还揭示,数码权利领域的一些令人担忧的趋势,并指出,政府正在引入新措施,可能严重限制数字空间中的权利,包括数据保护和隐私:
1. 通讯与多媒体修正案:扩大了国家进行监视和访问通讯数据的权力,增加了惩罚性制裁,引入了“严重冒犯性”通讯等模糊术语,留下了选择性执法的空间。
2. 新通过的《网络安全法案》:该法案以减少“网络危害”为名,监管线上平台和内容,但其对“有害内容”的定义含糊不清,过度强调内容监管,忽视了平台设计、算法透明度和用户教育等系统性问题。
它补充,这些措施可能使我国的网络空间过度监管,限制公开讨论,强化国家对数字平台的控制,侵蚀联邦宪法第10(1)(a)条文所保障的言论自由,以及《1998年通讯与多媒体法令》第3(3)条文规定的“不得将本法解释为允许网络审查”的原则。
公民空间日益萎缩
与此同时,报告中还强调,政府采取的行动导致公民空间进一步收缩:
1. 媒体受打压:尽管初期承诺保障媒体自由,但政府封锁新闻网站并调查记者,限制了媒体的独立性。
2. 监视与审查:因网络言论遭到调查和逮捕,导致马来西亚人不敢表达异议。
3. 集会空间萎缩:警方对《和平集会法令》的不一致适用,多次对组织者或参与者展开调查。
面对这些挑战,独立新闻中心呼吁政府履行其国际人权义务和宪法对言论自由的承诺,并敦促政府:
1. 废除或修订压制性法律,包括《煽动法令》、《通讯与多媒体法令》、《官方机密法令》、《和平集会法令》、《印刷与出版法令》及《刑事法典》中限制言论自由的条款。
2. 加强独立监督机制,防止滥用监视权力,并保护隐私权。
3. 加速设立“大马媒体委员会”法案,并制定《知情权法》,以保障新闻自由和公众获取信息的权利。
要看最快最熱資訊,請來Follow我們 《東方日報》WhatsApp Chann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