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医疗费飙涨与系统压力(下篇)】
根据各方数据,我国如今已属于人口老化的国家,即在2024年时的60岁以上人口已达14%;在人口老化的当下,医疗开支肯定将会持续增加,因长者的慢性疾病多、复诊相对频密或长期用药,但我国对长照的公共资源与保险保障仍有限。
对此,雪隆私医公会主席崔耀豪医生指出,作为第一线医疗单位的私人诊所也需为此投入更多时间与资源进行长期管理与随访,也间接推高诊所营运成本与诊疗费用。
他提到,在人口老化的情况下,长期病患及慢性病药物需求急剧增加、医疗体系不可避免会面临沉重压力,如何以正确的姿态走向“健康老化”是一大关键。
但崔耀豪对《东方日报》直言,我国的乐龄活动中心、居家护理与心理辅导服务皆供不应求,社会安全网尚未准备好应对老龄化浪潮,这对未来也是一大忧患。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我国在2024年时,年届60岁以上人口已达14%,已属于人口老化的国家,并预计在2030年时迈入高龄社会(65岁以上人口超过15%)及2056年来到超高龄社会(65岁以上人口超过20%)。
在崔耀豪看来,虽然政府有推行对乐龄人士的政策,但整体落实面仍有欠缺,再加上当前医疗系统存在结构性问题,从公共医院过度负担、医生流动率高与政策频繁更迭,都导致医疗改革难以持续。
他点出,医疗是至少需要10至15年的系统工程,卫生部需由有远见且稳定的领导团队来推动,若无法从制度上确保连贯与执行力,即使政策方向正确,也难以达成实效。
他建议,政府以“奖励机制”鼓励病人自我健康管理,比如若病情改善可给予小额奖励或福利,这类的方式有助于带动公众意识。
他提到,现如今也有不少独居老人,缺乏社交与陪伴,容易导致情绪或心理健康问题,政府应举办更多社区活动,让他们参与社交、培养归属感。
关注老年人遭社媒误导课题
崔耀豪也提到,不少老人在疫情期间接触智能手机与社交媒体,如今不少老年人已开始依赖社媒,但却缺乏辨识能力,常被误导甚至遭遇诈骗。
“不少老年人像初学电子产品的孩子,对资讯真伪缺乏判断力,加上缺乏陪伴,使他们容易在虚拟世界里寻求安慰,也因此成为诈骗集团的目标。”
他补充,当社会与家庭忽视陪伴,任何能提供温情的人或群体,便容易获得信任,因此陪伴是长者心理健康的关键因素。
据他本身在日常门诊的观察,大部分的女儿较为细心,会陪父母进诊疗室并会仔细询问要注意的事项、儿子多半在外等候或忙著讲电话、女婿多为“被交代任务”,而媳妇则因性格不同,有的积极、也有的冷淡为结论。
健康教育不是嘴巴说说而已
与此同时,崔耀豪提到,健康教育不能停留在理论层面,需让民众理解并落实在生活中,这就好比很多人都知道吸烟危害健康、甜食会导致糖尿病,但在日常生活中却经常戒不了这些习惯。
他说,不少人包括老年人习惯吃宵夜、加工食品、少运动,甚至是因拒绝体检导致病情延误。
对此,他说,面对年长的病人,医生需有耐心地向患者解释病情,避免病人与医疗之间出现信任差距,有时候医生太忙、病人又不理解,就容易产生误会,重视医患沟通教育就能一定程度下减少医疗误解。
他表示,医疗不仅治病,更治心,当病人信任医生,愿意倾听并遵从建议,治疗才有意义。
要看最快最熱資訊,請來Follow我們 《東方日報》WhatsApp Chann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