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影22日讯)马来西亚某家知名按摩与养生中心遭多名消费者及投资者指控,指该中心多次以“预约已满”为由搪塞已购买配套的消费者,甚至通过“公司换名”的方式让消费者无法继续在分行享有服务,估计全国受害人数多达1000人。
约30名受害消费者及3名受害投资者,今日在雪州社青团团长李文彬的陪同下,在行动党双溪龙与皇冠城支部会所召开记者会。
42岁受害者叶文川表示,他是在2024年8月购买51个小时的配套,售价2399令吉。可是从今年8月起,预约按摩的过程变得非常困难,至今好几个月他都没办法使用该中心的服务。
“以前是可以直接登门享有服务的,但8月之后,我去到门店,他们却告诉我说我购买的配套需要通过WhatsApp进行预约,没有其他途径。”
“我多次尝试在WhatsApp进行预约,但该中心多次以‘预约已满’为由搪塞。”
他说,已经购买配套的他无法享有服务,但其他顾客登门给现金却可以立即安排服务,让他非常不解。
他指出,他曾要求退款,但该中心态度拖延,每次处理一项手续就需要花7至10个工作日才回复。
“我本来是可以获得1200令吉的退款,但该中心扣除了8%的销售与服务税(SST)及3%的手续费,导致最后只剩下900令吉。”
“在购买配套时,我已经支付了8%的SST,为什么退款时还要再扣除一次?这样的计算方式是不合理的。”
此外,47岁受害者郑淑贞指出,她原本所购买的是配套C,可以在所有门店享有服务。但在今年8月时,她被转换成配套A,导致她无法享有部分原有的条款。
“这本质上是一种违反合同的行为,所以我要求退款。”
“我一共填写了3次表格,每次呈交之后都需要等上7至15天的时间给他们处理手续。”
她说,在11月3日时,她收到一封邮件,内容中所标明的退款数额同样扣除了8%SST 及3%的手续费。另外,由于她所购买的配套是2699令吉配套,即61个小时外加免费3小时,那3小时并不能算在退款内。
“该中心提供时间段给我,让我可以花掉那3小时。但当我去到门店时,我收到他们的通知说,该门店面对停电问题,无法进行服务。”
“之后,我再和该中心预约时间,再次去到另一所门店,结果他们还是在当天通知我门店因‘停电’无法进行服务。直到第三次,他们以门店‘更换管理层’为由,无法为我进行服务。”
郑淑贞表示,她已经通过消费者协会对该中心进行投诉,但因对方没有呈交让商家辩驳回复的Borang 2,导致她的投诉至今仍没有结果。
就此,李文彬表示,该中心通过2种方式售卖配套,门市配套由两家公司销售,而线上配套则由个体业者销售。
“我们发现有许多门店都已经‘换名’,有些以该店已经升级成‘顶级(Premium)’服务,而无法再提供普通服务,导致可以兑换服务的门店选择越来越少。”
他指出,其中,SS2的按摩中心已经改名,目前无法确定该中心是否还是同一家公司,但除了招牌名字,中心内部的装潢、摆设、工作人员的服饰,甚至所售卖的配套服务都几乎相同。
“如今受害者的诉求是,希望公司负责人出面给消费者一个交代,无论是退款还是继续享有服务。”
在场律师黄康贤表示,部分消费者已经向仲裁庭投诉并得到裁决,但对方不自动付款,消费者就需要花更高的费用到高等法庭申请执行裁决。
“该中心的行为已经违反《1999年消费者保护法》,除了今日出席的受害者,还有约1000名受害者在同一个面子书群组内。”
他指出,目前这家中心依然在网上售卖配套,只要登门并支付现金就可以享有服务。
以“亏钱”为由搪塞 不让股东查看帐目
李文彬表示,除了消费者受影响外,该中心的投资者也陷入到投资纠纷中。
受害者吴思厮指出,她和母亲于2018年投资了其中一家分行,该分行共有3个大股东,每人投资40万。当时,该中心承诺每3个月会给投资者分红,但他们一直都没有拿到。
“我投资的那间分行生意很好,一开始他们每天都会在WhatsApp群组内报告当天的销售额,平均每个月超过20万。”
“MCO之后,他们以生意亏钱为由,拒绝给任何的分红。我们曾要求查看帐目或开会,但该中心始终拒绝。”
她表示,她作为投资者,本来享有50%“老板会员(Boss member)”的优惠,但现在她去任何一间分店都无法使用该服务。
吴思厮说,她已经向警方报案,但至今执法单位并未采取任何行动,或给予任何回应。
此外,另一名受害投资者林添源表示,他今年5月曾到马来西亚公司委员会(SSM)检查,发现该中心从来没有将他的名字加入公司,股份也没有转到他名下。
他指出,他是在2017年末开始投资该中心,当时该分行刚刚开始营业,他体验过之后觉得服务不错,就投资了15万令吉。
“MCO之前,我拿到过一次分红,但数额不多,只有几百令吉。MCO之后就一直说亏钱,也不让我们看帐目。”
“公司到现在都还有在运营,如今MCO都过去3年了,亏损的钱也应该赚回来了。”
他补充,该门店今年7月还有在WhatsApp群组报告销售额。
黄康贤指出,根据马来西亚的法律,作为股东无法查看帐目是不合理的。
“他们需要看了帐目才可以知道具体的资金流动,工作人员有没有做假账等等,这样警方才可以采取行动,否则他们也只能当作普通民事处理。”
他表示,纵然早前曾有该中心员工投诉,他们没有领到工资,甚至到门店示威的情况,有理由相信该中心遇到经济问题,但公司负责人却没有交代后续行动,管理层也无法处理问题,才会导致如今的僵局。
李文彬指出,按摩或美容中心忽悠消费者购买配套后却不予兑现的案件已不是第一次发生,同时敦促政府尽快作出行动,以保障投资者及消费者的权益。
要看最快最熱資訊,請來Follow我們 《東方日報》WhatsApp Chann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