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槟城5日讯)56年前,一排排公共组屋在槟城一隅悄然落成,打枪埔组屋的诞生,不仅为数千家庭带来了栖身之所,也搭建起一代人共同的回忆场景。
如今,随著《家在打枪埔》特展开幕,曾经在这里生活的人们也再次回到记忆的起点,即那条熟悉的走廊、那间狭小却温暖的家。

78岁的胡融福曾是该区的住户,他自1971年起定居于此,直到1995年才因子女长大、需要空间而搬离。
“我当时住的是两房式的角落单位,小虽小,但好打理。”
他是以“先租后买”的方式拥有这个家,如今虽已搬走,但还是住在附近,他是几乎每天早上都会回来这里吃早餐,只因这里是他习惯的地,这次参与导览活动,让他再次踏入昔日熟悉的楼梯与走廊。
他说,重新走一趟,很多画面都浮现出来,真是满满的回忆。他也注意到,这些年来社区变得比较干净了,外墙重新粉刷后更显清爽。

与丈夫育有两女的胡巧云,在1980年至1995年间住在这里。
“原本我是住在市区,后来嫁给丈夫,就在这里居住下来了。”
她介绍到,当时她与丈夫、两个女儿,还有家翁、家婆与二姑,共七个人挤在一个单位,晚上就是排著睡,哪里有空位就躺下,房间也是开放式的。当时的她每天清晨,从这里出发到北海工作,晚上才回家。
“现在我搬到附近,但每天还是会来这里买菜或和朋友聊天。”
她笑说,住在这里,什么事大家都知道,是种亲切感。她也希望透过这次特展,让外界重新认识打枪埔。
“很多人印象中觉得这里落后、肮脏,但其实这里有很多故事,值得停下来听一听,如今的打枪埔,多是老人家居住,虽然安静许多,但人情味还在。”
对许多人而言,这里不仅是落脚处,更是养育之地。

59岁的何锦伟,记得一家七口曾同住在一房一厅的单位里,对面就是坟场。
“当时没什么好挑的,能住就是福,我们的单位是面对坟场的,但不怕,因为那毕竟是自己的家。”
他说,那时家里条件不宽裕,但能有个栖身之所已感欣慰,而随著经济渐好,家中也开始添置家具,他则在19岁时搬离这里。
何咏薇(45岁)则记得小时候最开心的就是在走廊玩耍,整个童年几乎都在走廊上度过。她的父亲喜欢登山,也常带著她一起去爬山。
她说,这里的简单生活,是童年中最珍贵的记忆。

86岁的王女士与77岁的张女士是多年邻居,她们住在同一栋楼不同层,彼此熟稔。
“这里的地基很好,没裂过。”
她们说,这里不只稳固,隔音也佳,除非吵架,不然讲话隔壁都听不到。”
她们一致认为,打枪埔适合老人居住,安静、熟悉,而且邻里之间有深厚情谊。
《家在打枪埔》特展由《城视报》策划,展期自即日起至9月7日。活动上,导览员赵善达也带领参与者深入了解打枪铺的故事。
打枪埔组屋建于1969年,共有9座一房一厅的组屋单位,为许多基层劳动者、政府公务员和移居城市的家庭提供了安身之所。这是许多人的童年记忆,也是槟城城市发展的缩影。
在七八十年代,打枪埔是个热闹非凡的社区,楼下巴刹人来人往,邻里间相互串门,节庆时更是热闹非凡。不过随著时代变迁,年轻一代逐渐迁出,许多旧住户搬离,打枪埔逐渐成为老一辈居民安享晚年的地方。
尽管如此,组屋依然矗立,依然是许多家庭的家园,是庶民社区生活的重要一页。
此次特展不仅是一场视觉回顾,亦是一份情感连结。主办单位希望通过老照片,重现这片组屋区的历史,也让住户们找回属于自己的珍贵回忆。
要看最快最熱資訊,請來Follow我們 《東方日報》WhatsApp Chann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