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隆坡塔,一座像征马来西亚现代化的地标,如今高处不胜烦,卷入一场非比寻常的经营权风波。这不仅是一起企业纠纷,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政府透明度、公私合营(PPP)机制的漏洞,以及国家资产管理权如何在权力游戏中悄然易手。
根据报导,3月才从中小型企业板转到创业板上市的林上海资本公司,其旗下的LSH Service Master(LSHSM)虽获得吉隆坡塔长达20年的经营权,原本应于4月1日接管吉隆坡塔,然而吉隆坡塔原经营者Hydroshoppe公司对此不服,也不愿交出经营权,更发起法律诉讼。最终,吉隆坡塔拥有者通讯部不得不介入,封塔整顿,以让新管理团队展开维修和提升工程。
不过,Hydroshoppe公司董事经理阿都哈密声称,他们在2022年11月9日时,获当局同意将原本于2025年到期的经营权延长30年至2054年。无论如何,阿都哈密并没有进一步透露续约详情。巧合的是,这发生在第15届全国大选投票日(11月19日)10天前——当政局动荡、权力真空之际。选举结果也出现了悬峙议会,没有一方能取得过半的议席,经过一番折腾后才由希盟、国阵和砂拉越政党联盟等联手组成了当下的团结政府。
更令人关注的是,Hydroshoppe在面对当局采取行动要求交出吉隆坡塔管理权时,却邀请前首相敦马哈迪前往开启封存于吉隆坡塔28年的“时间胶囊”,之后更高举“土著企业遭受打压”大旗来反击当局行动,而一些政治人物和网络上言论也随风起舞,试图利用民族主义政治叙事来包装这场商业纷争,企图将一场经营权纠纷升级为政治和族群的对抗。这种手法,无异于将企业经营权问题政治化、族群化,转移社会对真正问题的关注——即国家资产的经营,是否在一场又一场的暗室交易中沦为权贵的筹码?
事实上,阿都哈密在2023年就因吉隆坡塔经营权合约行贿案而面对贪污指控。依据控状,阿都哈密被控献议以一年50万令吉及为期15年的贿金,作为时任通讯及多媒体部长丹斯里安努亚慕沙加快发放吉隆坡塔经营权的报酬。有关案件还在审理中,而安努亚慕沙已否认本身涉及。但这足以让人怀疑,吉隆坡塔经营权在这之前是否就掺杂了政治干预与利益输送。
作为全球第七高的吉隆坡塔,于1996年启用,高421公尺,一开始时是交由马电讯公司旗下的吉隆坡塔公司(MKLSB)经营,然而在2022年12月,马电讯公司以专注核心业务为由,把吉隆坡塔公司转售给了Hydroshoppe。这过程就充满争议,尤其决策是否透明?是否经过公开招标?是否让真正具备实力与诚信的经营者得标?这些问题至今仍未获得充分说明。
吉隆坡塔不仅是一座高塔,其是马来西亚的通讯枢纽、旅游地标和文化象征,理应受到最高标准的监管与管理。其经营权更不该沦为政治或经济集团的博弈,反之应以“公开、公平、公正”为核心,确保透明竞标与问责机制,让国家资产真正回归公共利益。
最终,吉隆坡塔风波不只揭示了企业与政府间的权力角力,也暴露出国家治理的警讯,尤其在公私合营管理模式上的漏洞与监管不足。
要看最快最熱資訊,請來Follow我們 《東方日報》WhatsApp Chann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