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儿有超过99%的机率罹患唐氏综合症。”陈虹铃在40岁那年迎来人一场“迟来喜悦”,却同时也是一场命运的试炼。那是一个平常的产检日,她像其他孕妇一样进入诊间,却没料到从医生口中得知的,会是这样一句话。这是她第一次听见“唐氏症”这个词,既陌生又沉重。但她没有退缩,也没有一丝迟疑。当医生给她选项——是否要终止怀孕时,她坚定地摇头,因为她认为,生命很可贵。
坚持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身边不乏也会出现一些批评的声音。“有人说我很自私,让孩子来到这个世界受罪。”然而她认为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有自己该走的路与功课,谁也无法替谁完成,更何况她说,唐氏综合症虽然无法被治愈,但日常生活可以自理,只是比普通人来得慢而已。出世前,她与前夫已经协议分开。即便背负单亲妈妈身分,她也丝毫不退缩。
女儿早产出生,确诊唐氏儿,还伴有心脏有孔、听力异常等重重关卡。她没有时间崩溃,因为这个孩子从第一天起,就需要她全心守护。她一个人接女儿出院,没有叫家人帮忙。“不是我多坚强,只是我不想麻烦别人。”她说得轻描淡写,却藏著无数个彻夜未眠的夜晚和撑著过来的清晨。不过当问起她照顾女儿的艰辛时,她却说:“其实不辛苦。”但有次叫她心痛的是,有天女儿从爸爸那里回来后,突然和自己说:“我不要你,我要爸爸。”虽然说童言无忌,但因为她直言:“当下我眼泪直接掉下来。”但后来她想通了,爸爸一周只陪她一天,而且是陪她玩,她当然会比较想他。说这话时,她脸上没有怨,也没有苦,只有一种做了妈妈之后才会有的成熟与体谅。
.jpeg)
特殊,不等于脆弱
照顾特殊儿,并不容易。但陈虹铃从不把昕芮当作“需要特别对待”的孩子。“她可以自己洗碗、洗澡、整理房间,我从不因为她是唐氏儿就降低标准。”她语气坚定,“过度的保护,是剥夺他们成长的机会。”她观察到,许多父母对特殊儿的愧疚,其实反而变成了一种无形的限制。“我们会想,是不是我们做错了什么?是不是该补偿?但孩子最需要的,不是我们的内疚,而是我们的信任。”在她的教养下,昕芮虽然只有五岁半,却已表现出异常的懂事与坚强。她不怕痛、不怕苦,医院抽血、做检查从不掉泪,反倒让妈妈看了心疼得哭成一团。“有次到医院抽血,插了好几次都取不到血。”那时候女儿依然不哭不闹,反倒是妈妈自己心痛地和护士说道:“要不抽我的血去做检验吧!”
她更说道,虽然女儿只有5岁半,但有时的举动就犹如个小大人似的。去年,陈虹铃因身体状况住院两次。出院回家休养的期间,她最深的记忆是女儿那双静静注视她的眼睛。“她不会来吵我,不会要我陪她玩,就只是静静地黏在我身边,像是在守护我。”她的语气微微哽咽。在别人眼中,陈虹铃是一位强大的母亲。但她却说,自己的人生,是被这个孩子柔软了。“以前的我很自负,什么都想掌控。但有了她,我开始懂得:有些事,你再努力,也只能接受。”
.jpeg)
上天关了女儿的门,也开了一扇窗
陈虹铃在40岁那年高龄产女,女儿没有兄弟姊妹。想到将来有一天,若她先离开人世,孩子该怎么办?她语气低沉:“这当然是我最放不下的事。”不过她也很清楚,人生无法掌控太多,“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有自己该走的路与功课。担心太多,也改变不了什么。”尽管如此,她还是默默为女儿做些规划。她笑著说,希望将来可以引导女儿朝烘焙方面发展,“至少东西卖不出去,还可以自己吃嘛。”不过,她也很清楚地说:“现在女儿还不到六岁,很多事都言之过早。对我来说,她快乐、健康长大就足够了。”
女儿出生时被诊断心脏有孔,后来又被医师确诊为完全听力损失。 陈虹铃平静地说:“根据报告,她的耳朵是完全听不见的。”但神奇的是,母女之间的沟通从未受阻。“无论我叫她、和她说话,她总是能听见、能回应。”她也觉得不可思议,也许是仪器误判,但也可能,是母女之间默契深厚,彼此的一举一动早已了然于心,不需言语,便能理解。至于心脏的问题,奇迹般地,在没有接受任何手术的情况下,竟完全愈合了。陈虹铃轻声说:“也许是上天觉得她已经受够了,愿意网开一面,让她顺利跨过这道难关。”
.jpeg)
分享是一种力量
过往许多特殊孩子的家庭会选择把特殊孩子藏著家中,但陈虹铃不仅没有选择把女儿“藏”起来,反而为她开了一个脸书专页——《妞妞昕芮》。她用影像与文字纪录女儿的点滴成长,也分享照顾特殊儿的心路历程。“我不想她只是一个‘被同情’的存在,我想让大家看到她的坚强,她的快乐,她的独一无二。”从自由洒脱的旅人,到一肩扛起母职的单亲妈妈,陈虹铃走过的路,从来都不是平坦。但她却从未后悔过这场选择。“是女儿教会我,什么叫真正的坚强。也因为她,我才懂得,原来这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其实很简单。”
要看最快最熱資訊,請來Follow我們 《東方日報》WhatsApp Chann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