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妗为嫁娶仪式的“无牌导演”外,更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灵魂人物之一!
年仅35岁的朱运铨,特从香港拜师学艺返回家乡,连同伙伴于8年前,自立门户一步一脚印打造“鹣鲽楼”一站式婚礼专门店,从仅销售婚礼用品至肩负大妗职责,再延伸至裙挂出租及婚礼统筹等服务,过程历经甜酸苦辣的百般滋味。
朱运铨为传承中华传统礼节,创业过程再艰辛难熬,均咬紧牙关毅然度过,即便时代大不同,在求变求新之余,也会坚守传统的原则。
经过多年经验的累积及磨练,他终在此领域闯出名堂,如今更是成为州内无人不晓,如热手烫芋般抢手的最年轻男大妗,订单应接不暇。
他接受《东方日报》访问时指出,当初出于兴趣及热爱说话,才到香港拜师学艺,毕竟香港的婚姻习俗,最为传承中国传统的文化,注重繁文缛节,每个细节格外讲究,惟当下并没有开店的想法。
“过后经友人的鼓励下,了解怡保市场的需求,也了解要买齐所有的结婚用品,颇为费时费力,才萌生开店的念头。”
他坦言,甫创业之际,旁人都不为看好,店内也只有5套茶具、8套碗碟及几对床头灯等,幸庆家人不断给予鼓励。
他也说,经营门市一年后,也正式承接大妗的服务,边学边做累积经验,过去曾为洋人、日本人、韩国人及马来西亚小姐等主持传统的嫁娶仪式。
朱运铨也披露,在香港仅是修读为期3个月的短期课程,由师傅传授基本的理论概念,惟要精通各种细节仍需下一番苦工自行进修及实践,方可不再需依赖“秘笈”,也能琅琅上口及见招拆招。
他说,一般人或需5年至6年学成,而他费时3年就已是精通一切,对于各种中西结婚习俗的细节均了如指掌。
化身婚礼统筹者
“如今每逢结婚淡季,我也会抽空返回香港进修,以及寻找老师傅订制纯手工刺绣的裙挂,再带返回国供出租用途。”
此外,他披露,每年扣除4月、6月及7月的结婚淡季,平均可接获90个大妗服务的订单,如今订单已接至2017年2月,暂有逾30个订单之多。
“我曾试过一天内连赶3场嫁娶仪式,和时间赛跑,稍有差池就会耽误新人的吉时,颇具挑战,也仅此一次。”
力求进步及不断进取的他,如今上午充当大妗之余,晚上则摇身变为婚礼统筹者,为新人打点及布置婚宴会场。
他也分享,专业的婚礼统筹者,并非只为新人安排婚宴的细节,反观从新人缘定今生那一刻,就得开始为新人张罗一切,包括过大礼、订酒席、迎娶的仪式及婚宴布置等。“有时也需一人饰演三角,即婚礼统筹者、媒人及大妗。”
随机应变 掌握多语
“老爷饮过新抱茶,花开富贵又荣华、戴过金戒指,生个金童子等……”百搭又常用吉祥金句,对于常人而言肯定舌头打结,但朱运铨却能胜任有余,妙语如珠。
能言善道的朱运铨也笑言,以前的他总爱叽哩咕噜,但任职大妗后说话多了,私下则变得恬静寡言,以期沉淀心情规划大小事务。
他分享道,大妗除了要随机应变,懂得“执生”(广东话)外,更需掌握多种语言、各籍贯及毗邻国家的传统习俗,他本身暂懂得4种语言,即中文、广东话、英文及福建话,即便无法精通也需略懂一二。
敬业乐业谦卑请教
“过去曾为外国人主持传统华人嫁娶仪式,各种吉祥话也需翻译成英文,并取最贴近的含意,以让他们明白每个传统细节的意义,比如新娘斟茶给新老爷时,带有富贵又荣华的意义。”
此外,他坦言,如今许多华裔新人都较倾向于一切从简,许多传统的结婚用品都是以红包替代,以省却许多麻烦,惟红包再大也只是一张纸,况且相关的结婚用品可从古传承至今,必具其深远的涵义。
“新人穿裙挂出嫁亦是如此,因为裙褂是中国传统女子出嫁所著的礼服,等同于西方的婚纱。”
询及是否会有担心职场的竞争压力,他也笑言,不同的“门派”就有不同的“招式”,师傅所传授的教法也略为不同,各处乡村各处例,彼此都是各有各做,最为攸关是大妗要敬业乐业,谦卑请教前辈。
“大妗嘴上说的尽是吉祥喜庆语外,更要协助解决问题,因为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适时需化解突发状况。”
要看最快最熱資訊,請來Follow我們 《東方日報》WhatsApp Chann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