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屆大選改寫了馬來政治版圖。一、過去一黨獨大的巫統崩盤,雖獲最高馬來選票,並擁有最多馬來人議員,卻丟失聯邦與多州政權;二、巫統與伊黨二元對立的局面不再,反之越走越近;三、馬哈迪掛帥的土著團結黨、安華領導的人民公正黨以及2015年分裂自伊黨的國家誠信黨,這三個以馬來人為主的政黨僅能把馬來選票推過兩成的門檻,卻得以執掌聯邦與半島多州政權。
509選績顯示,巫統獲四成以上馬來選票,加上伊黨三成馬來選票基本盤,巫伊在馬來選民中得到超過2/3的支持。弔詭的是,由于非馬來人一面倒排斥巫統與伊黨,獲得多數馬來人支持的巫伊兩黨,其掌握的權力與資源,反而遠不及希盟。
難以東山再起
后來的演變是,巫統因最高領袖接二連三面對貪污檢控,已重挫其道德權威。加上大權旁落,佔據與調動資源的優勢不再,巫統的東山再起,開始面對困難。反觀伊黨,在509大選中單打獨鬥卻不失基本盤,倒是憑一己之力拿下東海岸登嘉樓與吉蘭丹兩州政權,甚至在選后打出自己的節奏、風格。登州政府一再強化道德管制,以宗教論述牽動輿論,借此區分本身施政色彩,為穆斯林社會提供另一種領導典範。若希盟政府兌現歸還20%石油稅給產油州屬的承諾,則意味著伊黨將掌握更多資源,跟其它政黨競爭。
儘管如此,伊黨亦面臨潛在的危機,即青黃不接的窘境。黨主席哈迪阿旺現年71歲,身后已沒有和他輩分、威望相等的領袖。再者,2015年黨選決裂以后,檯面上的伊黨領袖以宗教司居多,在施政、治理上欠缺鮮明的專業形象,不利于爭取中、南馬的中間選民。從這個角度,巫伊聯手——伊黨形塑道德形象、巫統領袖提供專業治理,恐怕對兩黨最為有利(當然對伊黨更有利)。
新格局未建立
在另一廂,以馬來人為主的希盟成員黨,尤其是土團黨與公正黨,幾乎是靠個別領袖撐場,讓局勢充滿變數。坦白說,除卻馬哈迪,土團黨還剩下什麼?而安華若無法擺平公正黨內的派系鬥爭,藍眼可大可小的分裂,恐怕也只是時間的事。至于誠信黨,雖在選后官職分配中受益不淺,卻始終尚未立足扎根,不管是執政能力,或宗教上的道德威望,皆需要更長時間去經營。
總的來說,巫統作為馬來人最穩固的堡壘垮了,如今更陷入領袖欠缺道德威望的危機。具備領導權威的領袖如馬哈迪與安華,卻處身基層尚未穩固的土團黨與公正黨。伊黨在穆斯林社會眼中擁有道德形象,但若無法證明本身專業執政能力,擴張成為主流就有難度。
可以預見,馬來人社會如今進入一個充滿變數的年代——舊的格局破了,新的格局卻未建立。身份認同爭議的挑起,如性少數群體、土著特權、國語地位等,容易煽動情緒、製造不安。惟這股情緒的流動如今失去明確的方向。
巫伊會否聯手、馬哈迪與安華之間的博弈,依然會在未來兩年,為本地政局增添不確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