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8日,许多市场人士,包括我自己,原本都预期国家银行可能会小幅调降隔夜政策利率(OPR),以应对全球经济放缓、不确定性增加和趋弱的投资情绪。结果,中午公布的货币政策声明显示,OPR维持在3.00%。
市场情绪一度略显失望。然而,就在当天傍晚,国行却“出其不意”地宣布,将法定储备金率(SRR)从2%下调至1%,并将在5月16日生效。此举预料将释放约190亿令吉的流动资金回到银行体系。
问题来了:这不是降息,却又有点“像”在宽松政策;不叫刺激,却实质上给了银行一笔“松绑资金”。国行的出发点究竟是什么?
首先要理解的是,SRR与OPR虽同属货币政策工具箱的一部份,但两者在功能上大不相同:
- OPR 是货币政策的“方向盘”,直接影响银行贷款与存款利率,是国行调控经济冷热的主要信号;
- SRR 则是系统流动性的“水龙头”,通过调整银行必须上缴中央银行的准备金比例,来控制市面上可用的资金规模。
SRR非货币政策立场
简言之,OPR决定借钱贵不贵,SRR决定市场上有没有钱。
表面上,国行强调SRR并不代表货币政策立场,OPR才是正统指标。但历史告诉我们:每当国行“出其不意”地下调SRR,很可能是在进行某种“技术性宽松”实验,目的是避免直接承认经济出了问题。
翻查过去20年记录,不难发现这种组合拳,“先动SRR,后动OPR”的策略,已经出现了不止一次。
- 2008年至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
- 2008年12月,国行率先将SRR由4%降至3.5%,释放银行流动性;
- 2009年初,才开始大幅下调OPR,从3.25%一路降至2.00%,以刺激信贷需求。
→ 解读:先以SRR防止系统干涸,再用OPR调动经济活力。
- 2016年全球增长放缓
- 2016年2月,国行将SRR调低 50个基点;
- 5个月后,在7月正式下调OPR 25个基点。
→ 解读:SRR下调是“预热”,OPR才是实质降温。
- 2019年至2020年贸易战与疫情冲击
- 2019年11月,国行调降SRR;
- 2020年初,陆续降息至2.50%,再到疫情爆发后继续调至历史低点1.75%。
→ 解读:SRR与OPR搭配使用,成为政策“组合拳”。
国行为何不直接降息?
如果我们从另一个角度看,国行并非不能降息,而是“不愿现在降息”。
为什么?可能有三层考量:
- 避开“降息即恐慌”的市场标签
- 一旦OPR下调,等同官方承认经济转差,容易引发资本外流、汇率贬值压力。因此,国行绝不会轻举妄动。
- 一旦OPR下调,等同官方承认经济转差,容易引发资本外流、汇率贬值压力。因此,国行绝不会轻举妄动。
-
提前铺路,为降息腾出空间
- 用SRR先“试水温”,一方面支持银行放贷,另一方面观察市场对流动性宽松的反应,若无副作用,OPR才会后发制人。
- 用SRR先“试水温”,一方面支持银行放贷,另一方面观察市场对流动性宽松的反应,若无副作用,OPR才会后发制人。
-
维持“货币政策威严”
- 国行一向以理性与中立自居,过早降息可能削弱“稳健”形象。用SRR做“非正式降息”,等于以退为进、暗渡陈仓。
2025年:熟悉的剧本再次上演?
此次国行选择维持OPR,却出手调降SRR,实际上并非“什么都不做”,而是精准释放流动性而非整体降息。
总结
国行这一次并未降息,但却巧妙释放了“变相宽松”的信号。对外不失立场,对内又缓解流动性压力,整场操作堪称一记看不见的组合拳。
是否会在接下来的几个月,进一步降息?若经济数据持续低迷,我们或许正站在一次政策转折的“门槛上”。SRR下调,可能正是BNM放出的第一颗烟雾弹。
要看最快最熱資訊,請來Follow我們 《東方日報》WhatsApp Chann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