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隆坡14日讯)马航集团(MAG)承载着我国航空业的悠久发展史,其中一个历史性时刻,便是马航老臣子苏彼亚(Suppiah Subramaniam)在80年代签下巨额数目的支票,让马航壮大机队,一举成为世界级航空公司之一。
老臣子缅怀历史性时光
马航近日推出一本名为《我们打造的马航》(The Malaysia Airlines We Built)纪念册,让无数马航前员工回忆起以往在该公司工作的日子,包括掌管马航财务的前副总裁苏彼亚。
苏彼亚在纪念册分享会上,谈到了马航历史性的时光。
83岁的苏彼亚是在1973年从一名技术成本会计员做起,并一直升职至成为掌管马航财政大权的副总裁,共为马航服务了27年才退休。
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苏彼亚大笔一挥,签下了无数支票,花掉数以亿计资金,为马航买入多架飞机来扩充航线,最终跻身世界级航空公司。
西谚有云:“笔墨胜过刀剑”( the pen is mightier than the sword),这句话相信可用来形容苏皮亚签支票的笔杆。
在80年代后期,马航共买入72架飞机,总值35亿美元(约151亿令吉),而到了90年代,再买下25架波音(Boeing)747及777型号飞机,总值30亿美元(约合129亿令吉)。
苏彼亚表示,购买飞机的配套还包括飞机引擎、零件、运输支援,以及技术与对机组人员的培训。
兢兢业业 任重道远
苏皮亚回忆称,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大马经济崛起,一度名列亚洲4小虎,航空需求暴增,也带动了马航蓬勃发展。
他指出,虽然掌管公司财政大权,但他感觉身负重任,兢兢业业,确保所有支出必须透明且符合严格的条规。
“我们的账户会被公司内部稽查部门及外部会计公司审核,因此没有犯错的空间。我们容不下任何渎职、贪污行为,那会危害马航乃至国家的信誉。”
苏彼亚也曾被推举为掌舵马航合作社,为马航1万2000名职员提供贷款和保险服务。
他也回忆起马航与新加坡航空在1972年10月刚分家时,是非常具挑战性的时期。当时,他从新加坡搬迁到吉隆坡,以启动马航。
分家初期幸得澳纽相挺
“我们的任务艰钜,只是在吉隆坡拥有少量飞机和资产。所幸,澳洲航空(Qantas)和纽西兰航空(New Zealand Airways)伸出援手,向我们的工程与飞行部门派驻了富有经验的员工。”
他指出,随着时间的推移,马航团队通过向当时这些航空业巨头学习,也迅速取得成功,培训出一流的飞机师、空服员和飞机工程师。而且,马航出身的人才都不太情愿被其他航空公司挖角。
大马人能打造国际品牌
“我们证明了,大马人可以打造国际品牌,培养一流的人才。”
《我们打造的马航》是由马航前副主席苏莱曼苏贾(Sulaiman Sujak)主持推介礼,出席的还包括马航前董事经理卡马鲁丁阿末、前工程部副主任薛淡纳德拉贾及马航退休员工协会主席苏哈米。
这本纪念册通过记录个人故事、历史看法与省思来缅怀马航的黄金时代。
苏莱曼苏贾表示,这本纪念册记载了大马航空业如何打造一个世界级航空的第一手资料。
“我希望这本书能启发后人,尽管后人也需与时俱进,才能跟上航空与相关领域技术的脚步。”
要看最快最熱資訊,請來Follow我們 《東方日報》WhatsApp Chann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