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顿9日讯)美国苹果服务部高级副总裁埃迪·库伊(Eddy Cue)坦言,伴随人工智能(AI)的快速崛起,iPhone恐怕会步上当年iPod的后尘,在未来10年内,不再是人们所需要的产品。
9to5Mac等外媒报导,库伊于周三(7日)在美国司法部针对谷歌(Google)线上搜寻的反垄断诉讼中出庭作证时,称“虽然听起来有些疯狂,但10年后你可能真的不再需要iPhone。真正的竞争,其实来自于技术的巨大转变。而人工智慧就是这样一个技术性的转捩点,它正在替新加入者创造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
这是苹果公司首次公开地针对自家最主要产品的未来,提出了如此重大暗示,遂引起关注。
他的“十年预言”,不仅揭示了苹果对自身核心产品的危机感,更映射出全球消费电子产业,在AI狂潮下的集体焦虑与转型阵痛。
他进一步提到,苹果当时果断地淘汰了非常受欢迎的iPod,是一个最明智的决定。
目前苹果司与谷歌之间的搜寻引擎预设合作关系,每年为苹果带来大约200亿美元的营收。
然而,由于美国司法部质疑这项协议是否涉及垄断行为,苹果也被迫加速开发属于自己的搜寻替代方案,而人工智慧则被视为关键的技术发展方向。
市场传闻,苹果也在积极开发类似产品,目标是让使用者可以透过像是智慧手表、AirPods蓝牙耳机以及智慧眼镜等装置,与人工智慧进行互动。
有报导指,苹果近年来在战略转型上的屡屡受挫,早已埋下伏笔:耗资百亿美元的造车计划胎死腹中,首款VR头显Vision Pro销量不及预期,而iPhone虽仍是营收支柱,却面临增长停滞与中国市场份额持续萎缩的困境。
与此同时,AI技术的爆炸式发展正在改写行业规则——谷歌的Gemini、OpenAI的GPT-5已深度嵌入用户生活,而苹果的Apple Intelligence虽在2024年上线,却因功能同质化未能掀起换机潮。
库伊的预警,实则是苹果对“后iPhone时代”的未雨绸缪:将资源转向可穿戴设备与机器人技术,试图以AR眼镜等产品重构交互生态。
有分析认为,苹果危机的深层动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当前AI技术已从工具演变为基础设施。以端侧AI为例,荣耀Magic 7的AI Agent能通过语音指令操作五级菜单,而苹果Siri仍停留在基础问答。华为、OPPO等厂商通过自研大模型实现端云协同,而苹果的AI功能仍依赖与百度、阿里的合作,核心引擎受制于人。这种滞后直接反映在市场表现上——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智能手机AI功能渗透率达82%,而iPhone出货量同比下滑10%。
另一方面,iPhone的“升级周期”红利正在消失。天风证券数据显示,2025年iPhone出货量预计仅2.2亿部,低于市场预期8%-10%,用户换机动力从硬件迭代转向AI体验。
然而,苹果的AI战略陷入两难:若激进推进端侧AI,需牺牲设备轻薄设计与续航;若依赖云端,则难以构建差异化竞争力。这种矛盾在iPhone 17 Air上暴露无遗——为追求5.5mm超薄机身,其摄像头凸起达9.5mm,被网民调侃“为了薄而薄”。
库伊的预言本质是对人机交互革命的预判。可穿戴设备的“无屏化”趋势(如AI Pin)试图以语音、手势取代触控,但这需要颠覆性的技术突破。当前市面上的AI硬件多因性能不足沦为笑柄:Humane AI Pin发热严重,Rabbit R1响应延迟高达3秒。
苹果若想破局,需解决两大核心问题:一是如何让AR眼镜等设备在续航、算力与价格间取得平衡;二是如何将iOS生态无缝迁移至新平台,避免重蹈CarPlay“软件主导却利润微薄”的覆辙。
有人认为“AI取代手机是必然,就像智能机取代功能机”,期待苹果用AR眼镜重新定义移动互联;也有质疑者嘲讽“库伊在给投资人画饼,苹果连Siri都做不好,谈何颠覆iPhone?”;还有人感慨“iPhone不仅是工具,更是一代人的记忆符号”。
更有用户犀利指出:“如果未来十年真无iPhone,那淘汰它的不会是AI,而是苹果自己的创新乏力。”
要看最快最熱資訊,請來Follow我們 《東方日報》WhatsApp Chann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