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期,我也来蹭一蹭中国国家主席的热度,顺便聊聊近年来大马被“中国菜入侵”的情况。先声明,我说的不是那些陪我们长大的南方菜系,即粤菜、福建菜、客家菜这些祖传菜色,早就像我们的方言一样,融入了本地文化,我说的是正宗中国菜,对我们来说有点“外来感”的那些菜系。
说到最早登陆大马的中国菜代表,川菜应该能领头挂帅,重庆麻辣火锅、水煮鱼、辣子鸡这三样,是很多人口中的“午夜邪恶料理”,一吃上瘾、罪恶感爆棚的那种。老实说,这三大菜色在中国的社交平台“攻陷”我们手机前,早已潜移默化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尤其是三更半夜,突然想来一锅热辣辣的麻辣火锅、几块红通通的水煮鱼,再加上香酥的辣子鸡,人生的烦恼当场退散。

不过我们吃的川菜,其实是本地化后的“温和升级版”。我记得以前去四川旅游,随便点个炒青菜,上面都盖满了干辣椒,还没吃就嘴巴都觉得辣,所以他们还是有调整一下迎合我们的口味,不然本地人很难接受。
但近几年,除了“辣”,我们还迎来了很多“爷爷”跟“大姐”,说的就是湖南菜和东北菜的崛起。这些餐厅名字普遍爱用“爷爷”或“大姐”,不知道是不是觉得这样比较亲切,还是有一种乡土情怀的命名默契。
除了“爷爷”及“大姐”到处可见,东北菜系的普及,饺子也开始无处不在,从餐馆到路边摊都有饺子的影子,刚开始大家还有点文化冲击,毕竟我们吃东西向来习惯蘸辣椒酱、番茄酱,或是万能的三巴酱(Sambal),哪里懂要蘸醋?
更够力的是,我们常常会先入为主的把我们认知的水饺(云吞面摊会卖的那种)当作是饺子,但如今在近几年的“饺子文化熏陶”下,我们也开始喜欢上饺子的吃法。
说到饺子,我还得讲个在中国旅游时被“饺子定律”吓到的故事。N年前跟朋友去中国吃饺子,发现当地不是按颗卖,是按斤卖。当时我们这些外国人完全搞不懂“一斤”到底等于几颗,就问服务员:“一般人吃多少啊?”结果那位大姐淡定回答:“女生大概吃两斤。”我们一听,也跟风点了两斤。
饺子一上桌,我们全员傻眼,根本是一桌饺子山!虽然不算贵,但心理压力不小。那一刻,我开始怀疑:中国女生真的能吃这么多?还是我们太小看了“两斤”的份量?
不过,说到底,饺子在中国可以按斤卖,在马来西亚嘛……真的卖得挺贵。

要看最快最熱資訊,請來Follow我們 《東方日報》WhatsApp Chann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