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来我国与中国的民间交流越来越密切,除了很多高端中国品牌(如火锅、奶茶、汽车维修等)进入马来西亚开拓市场之外,走在今天的夜市、路边摊等比较“草根”的市场也都可以看到各种中国食品的摊位,可见我们对中国的各种产品是门户大开,深受到很多国人的喜爱。
中国品牌涌入我国拓展市场表面看起来是百花齐放,也增加了市场的多样性。只是回头来看,无形中也加剧了本地业者的压力,对本地人来说是一个难以挑战的竞争关系。或许有人会说这是全球化下的必然结果,然而今天美国人来马来西亚开餐厅走的路线并不会对整个市场有太大的冲击,日本人开的日本餐也不会像中国餐饮般无所不在。
中国投资者掌握庞大的资本和低价的产品以及其无所不在的经营模式,对于本地的业者而言无疑是庞大的压力,当顾客只在意谁便宜的情况下,本地业者必然难以与大资本及低成本的中国业者对抗,原本的市场被蚕食,业者将面对存亡的挑战。这并不是危言耸听,本文也不是在反中反共的立场思考问题,而是从本地业者的角度来看待这样的变化。
首先以食品业来看,今天中国的食品与餐厅早已在本地遍地开花,从高端的火锅、奶茶和中国各省的餐厅,到巴刹、夜市都随手可以购得的各种中国食品、零食,可见中国的饮食文化已经全面进入我们的生活。这种情况对本地的食品经营业者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毕竟每个人每天消费的食物量是固定的,今天选了某冰城的奶茶,或许就不会再喝传统咖啡店的“Tea冰”,选择了麻辣烫,就一定没有空间再吃云吞面,因此遍地开花的中国餐饮必然会冲击本地餐饮业的发展。
再说,中国食品安全的问题在中国内部都备受争议,如今大量涌入我国的中国食品又有多少是科技狠活?又有哪些是真能够达到食品安全的标准?而且除了少数如兰州拉面等符合穆斯林的餐饮外,今天在我国到处可见的中国餐馆、食品的主要销售对象都是本地华人社群,首先面对冲击的是以本地华人为市场的本土业者,对餐厅、酒楼,甚至咖啡店来说都是无法忽视的挑战。
大家别忽略我国华人人口正在下降的既定事实,在可预见的未来,我国华人的市场正在快速的缩小,仰赖华人市场的饮食业已经注定走向萎缩。为了后续的生存,不少大型华人饮食品牌也早已转向穆斯林市场,那些无法转向的中小型餐饮业者又该如何面对来势汹汹的外来者挑战?
再说,今天进入本地市场的不只是中国餐饮,各行各业都有中国资本的影子,如最近中国最大的连锁修车行也到我国开拓市场,在社交媒体上有不少人欢天喜地的叫好,甚至有留言表示相关连锁的加入可以“纠正”、“教训”本地的修车业者,更有人表示该业者的加入,可以降低维修成本,改变日益高涨的修车费。
然而在这种留言中,却忽略了本地私人修车行面对的租金、工人薪资、物料成本等的压力,掌握巨大资本的公司在各方面都拥有更高的自主权,甚至有更高的抵抗能力,能够在一开始以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方式开拓市场,未来会不会出现本地的业者无法与其竞争而被排挤与退出市场后,剩下的就是大企业与大资本开始收割的情况?
以目前的中资的涌入来看,首当其冲的是国内的中小企业,而传统上我国的传统中小企业(不管是华人餐饮、五金供应、修车、电气等)仍多由华人所经营,当面对来势汹汹的中国资本以低廉的原材料与高额的资本抢占市场,首先被挤压的是本土的中小企业,毕竟他们并没有能够与其对抗的资本与资源,这对他们而言是严峻的挑战,因此这并不是危言耸听,长远来看中国资本反而成为压垮华人社会的外患 。
或许有人会说我在妖言惑众,也有人会觉得商业本身就是要不断提升,既然无法面对全新的竞争与挑战,那就该被淘汰,不想被淘汰就应该想办法提升自己的竞争力。这样的说法或许没错,但很多人并不像要发大财,只想要好好经营一个云吞面摊,好好的维持一间小小的车行养家活口,当有人以不讲武德的方式发起竞争与打压,那又如何是一个公平的竞争呢?
要看最快最熱資訊,請來Follow我們 《東方日報》WhatsApp Chann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