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是否还记得发生在波德申,一名贩卖臭豆的男子因不满被市议会执法人员取缔,情绪激动之下,把整袋臭豆狠狠摔在地上,引来不少路人围观。影片在网络上疯传,许多网民留言力挺这位男子,批评当局执法不近人情。
这类画面,大家其实早已不陌生。流动小贩靠的是一辆摩哆、一张摊布、一些货物,在人来人往的地方谋生。他们多数没有营业执照,也没有固定摊位,因此经常面对执法人员的驱赶与充公。
但反过来想,这些小贩为何宁愿冒风险摆摊?答案其实很简单——他们别无选择。在高通胀与生活成本压力下,小贩不是为了发财,只是为了养家糊口。马路边、停车场、街角,虽然不是理想的营业场所,但对他们来说,却是最后的出路。
正因如此,昌明政府推出MyKiosk销售亭政策,透过提供设备完善、租金便宜的合法摊位,帮助小贩告别非法摆摊,让他们能够在不担心执法风险的情况下做生意。
MyKiosk摊位每月租金不超过300令吉,前六个月还免租,附有LED灯与太阳能板,让小贩可以在更舒适的环境下做生意。数据显示,MyKiosk 1.0的摊位租用率高达84.35%,2.0阶段也有61.5%,显示这项政策获得不少小贩的欢迎。
那么,为什么还是会有空摊位呢?
原因很简单——地点问题。有些摊位设在人烟较少的地方,小贩当然不会贸然入驻。这是地方政府选址规划需要改进的地方,但绝不等于整项政策失败。就像你在一栋公寓看到几间空单位,难道就能说整栋楼没人住吗?
空摊位当然存在,但多半是地点不理想、人流稀少所致,并不代表没有人申请或政策没人响应。诚然,MyKiosk仍有改进空间。地方政府应该与小贩对话,要选人流多的地方。
MyKiosk政策并非完美,但起码迈出了从“取缔”到“扶持”的第一步,是一次城市管理与小贩之间寻找平衡的尝试。
要看最快最熱資訊,請來Follow我們 《東方日報》WhatsApp Chann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