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人杨善勇在其评论〈火箭的实干,越做越难看〉中,对民主行动党的执政表现提出批评,然而文章大部分内容只是复述行动党怡保东区国会议员李存孝批评马华的言论,对行动党的实际施政缺乏深入分析。杨善勇的文章整体情绪化、论点发散,更多是借题发挥,而非建立在事实基础上的政治评论。
首先,该文章持续纠结于行动党与巫统合作的问题,忽略了现实政治的必要性。2022年全国大选后没有一方取得稳定多数,若团结政府无法成形,结果极可能是巫统与国盟组成政府,国家将朝更保守、更单元化的方向发展。行动党与巫统的合作,并非出于认同,而是为了阻止更大的倒退。这是对政治现实的务实回应,而非原则上的放弃。
该文章也试图营造“火箭做不到更好”的幻觉,但对行动党在团结政府中所推动的制度改革避而不谈。
事实上,过去两年多,团结政府已经在多个领域取得实质进展,例如华小拨款制度化,不再取决于政治恩惠,而是纳入年度财政机制;提呈《国会服务法案》获得通过,恢复国会行政与财政的自主权;提呈《媒体评议会法案》获得通过,保障媒体自由和维护新闻诚信;技职培训与就业对接计划落实,提高青年与毕业生的就业率;最低薪金调整与渐进式薪资政策,回应收入不平等问题等等。
这些改革并非一次性“大动作”,而是制度性改革的积累。批评者若真关心“实干”,应对这些努力进行客观评估,而非只关注政治姿态。
该文章还似乎意图将行动党的转型描述为“失去锐气”。但我们必须认识到,2018年希盟政府时期激进推动的议程,例如《消除一切形式种族歧视国际公约》(ICERD)签署计划等议题,尽管出发点正确,却因缺乏社会准备与政治基础,而引发广泛反弹,反而延误改革进程。如今,行动党推动“巩固、执行、深化”的改革节奏,体现的是政治判断力的提升,而非放弃理想。
归根究底,〈火箭的实干,越做越难看〉缺乏对政治现实与制度改革的理解。它忽视了团结政府本质上的稳定结构与多元协商过程,也未能提出替代性的战略选择。仅凭对火箭的道德批评,不足以回应当前政治格局下的复杂挑战。
真正负责任的评论,应关注两个关键问题:一,政府的改革议程是否具备连贯性与制度基础?二,这些政策是否能扩大中间地带、抵御极端政治势力的反扑?在这两个标准下,团结政府与行动党虽非完美,但方向清晰、行动稳定。
政治批评不应只停留在情绪,更不应借旧恨遮蔽现实。我们需要的是诚实面对当前的执政逻辑,也要有勇气承认:改革从来不是一蹴而就,而是艰难的结构性转型与重建。
要看最快最熱資訊,請來Follow我們 《東方日報》WhatsApp Chann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