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年底传出爱fm方言新闻将在今年停播,引起华社各方的关注和强力的反弹,其中隆雪华堂、马来西亚七大乡团及茨厂街乡音馆更召开新闻发布会,呼吁新闻部保留方言新闻,要求华社家庭多关注方言学习。

在多方反对下,马华署理总会长拿督魏家祥向媒体表示,通讯及多媒体部长拿督丹斯里阿末沙比里已向马华口头保证不会停播方言新闻,这项争议才渐平息。

从事件中,显现方言新闻岌岌可危的处境,当母语教育经常面对‘教育体制不统一可能导致国民不团结’的压力,方言又应该被置放在什么位置上?

前方言新闻播报员林家光表示,本身在爱fm播报潮语(潮州)新闻将近8个年头,就曾两度面对已达退休年龄而可能无法继续播报的窘境,最后这项危机更导致了他的离职。

“我们在电台念新闻都不是为了钱,只是为了让乡音可以继续在空中飘荡。”

他正气凛然,使您不得不思考,方言明明也是大家认同的归宿、亲切感的来源,为何方言新闻却会在商业利益的前提下,面临随时销声匿迹的困境?

马来西亚方言应该被置放于什么位置上?如何保护与保存它?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宋燕鹏说,华语应是马来西亚华人最有效的沟通工具,但这并不表示华语地位比不同籍贯使用的方言来得较高。“小孩在学校接受老师以华语授课,父母在家则以方言与他们沟通,基本上并不构成任何问题。”

宋燕鹏因担任马来亚大学中文系客座研究员之故,在我国呆了长达15个月。本报记者有幸在他于今年1月底离境前,向他了解对我国华社语言使用的观察心得。

“大马华人一般上将方言视为寻根的管道,透过方言他们可以确认自己不是无木之本,更能从中了解自己在历史与社会情境中的身份位置。”

换句话说,方言虽然不是大马华人的主要沟通工具,在历经时代变迁后,它却是被保存下来的身份认同、群体个性以及历史记忆。不过,在马来西亚,华人为了凝聚自己作为一个整体,华语反而变成认同的主要媒介。因此,有的学校甚至会禁止学生说方言,间接造成方言使用日益减少。

宋燕鹏认为,其实我们并没有必要让全国华人都变得一模一样。“我们拥有千差万别的方言与民俗,华人的传统就让它具有多样性、多姿多彩嘛,根本没有消灭的必要。”

制度化学习很困难

他说,就像华人农历新年,大家共襄盛举过春节,谁在乎吃的是包子、饺子还是汤圆呢?

华社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黄集初也认为,方言使用不该受到歧视,并理应保有自由发展的空间。虽然如此,会馆还是最适合、也是比较有立场,来号召群众保护方言的单位。因为保护方言的关键,在于使用该方言的籍贯群体是否想要去维护它。

他解释,方言基本上只有两种功能,一是情感的作用,它使你在使用上保有集体生活的亲切感;另则具有利益的功能,它方便你与特定人群接触,在生意、在特定人群互动上有帮助。只有这两个功能的驱使,我们才有保护它的动力。

“方言在马来西亚依然拥有情感连带的功能,利益功能虽然逐渐下降,但在特定区域,还是有其重要性,因为老一辈还是对方言有亲切感,所以基本上做生意还是要学习用来沟通。”

他坦言,要在学校里头制度化学习或保存方言还是很困难的。因为找寻教材、培训师资等都是不容易、需要很多精力解决的问题,想做也未必做出来。

“校内学生各种籍贯都有,我们是否能准备所有方言的课程?是不是所有学生都想学习呢?从各种实际条件来考量,反而更不切实际。我觉得会馆推动反而比较恰当,不过,这就要视有关方言群是否愿意自己争取保护方言了。”

不同方言群接触交融成文化

对读历史系的宋燕鹏来说,方言本来就是地方文化的一部分。可是随著时代变迁、行政规划的改变及人口移动,使用不同方言的华人,因此有了相互交融与影响的机会,他认为,不同方言群的接触与交融,是马来西亚独有的文化现象。

“这(接触并交融)现象是自然而然产生的,不应该将其转化成保护文化传统的压力或负担。就像现在,炒粿条已经是大家的食物,不再属于福建人,这并没有造成什么问题啊。”

他是在回应记者询及我国语言混杂现象时,如此表示。他说,现在许多住在吉隆坡的福建人,不会说福建话,他们还可能因为受到地方通用的方言影响,而改用广东话沟通。在我国其他城市,也有类似的语言转换现象。

他相信,方言作为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会随著人类社会的变化而变化,也有消失的可能。不过他并不担心方言会失去其价值,因为“方言是承载历史文化的记忆方式,只要我们有追随传统的必要,方言就一定得存在”。

宋燕鹏认为,语言标不标准并不是很大的问题。如果不是从事导游、教师或主播等工作,根本不需要达到标准语言的特殊要求,只要彼此的沟通能够达成即可。因此,他表示,方言新闻的存在实际上是象征符号大于实践意义,更为具体的还是家中的语言与文化传承。

宋燕鹏在中国念书时,一直都是用北方话学习。“我是到了大学的时候才广泛使用普通话(华语)的。”

“其实大家在需要沟通时自然会掌握媒介语,刚开始使用时一定觉得很不对味,但这只要慢慢习惯与适应就可以。”

刻苦报新闻 只为传乡音

林家光表示,广播方言新闻需要注意许多语言上的应用细节,才能达到通俗易懂的效果。他说,方言新闻播报员使用的新闻稿,时常是依照中文语境写成的,有些词汇和方言的用法不同。

“就像广府话不会说“一头牛”,而是“一只牛”;潮州话不会说“我们”,而只使用“我”来代称。如果新闻播报员用潮州话念出“我们”,感觉就不对了,这不是我们熟悉的乡音。”

他也说,中国有许多方言新闻播报都面对这样的问题,虽然听起来很流利,却非常地刻板僵硬,缺乏原汁原味。

他强调,播报新闻需要累积长时间的经验,随时掌握“文白易读”、“连续变调”等技巧,以免念出不伦不类的方言语调,贻笑大方。

林家光刚开始播报新闻时,潮语新闻时段被安排在晚上7时。当时拥有物流生意的他,因还在工作时段,并不能准时提前下班,时常都是最后一分钟才感到播报现场,还没看过稿件就得即刻上场。

“当时我的工作地点在双威,当地为了舒缓交通,还在赶建高架桥,一下班就会塞车。结果每每下雨可能就要塞上一两个小时,有时真的来不及就无法播报新闻,让华语新闻顶替上去。”

有时候,林家光也会刚好身处于社团会议中。有好几次都是中途跑去广播电台报新闻,再赶回会馆继续开会。

林家光坦言,这样的播报生活真的很压力。“时常塞车塞了整个小时,跑进广播室时气都还没喘过来。其他播报员一看到我进来,马上就把稿件朝我丢过来,我还没看就要马上在直播中念出来了。”

不过,虽然参与广播的工作辛苦,林家光每次播报新闻,也仅有马币60令吉的津贴,但他觉得这完全是一种责任感。

“目前根本没有人或团体很专业地在教学,我虽然掌握了一些基础,但也不敢说很标准,只希望能够继续保持乡音的传播,让它不至于消失。”

虽然林家光目前已经离职,但他的太太与朋友依然在电台里广播方言新闻,继续把乡音传送下去。

播报方言新闻要标准流利

方言新闻自1946年开始在国营电台启播,已成为电台特色,长达67年。

在早期仅播报三种方言,既是客家话、广府话和福建话。

马潮联会于1995年开始争取潮语的新闻播报,并在没有异议的情况下,于1996年1月1日开始启播。

林家光在受访时表示,最头痛的反而是征聘新闻广播员的过程。他本身参与征聘活动时,并不是应征者,而是代表马潮联会去审选应征者的潮州话标不标准。

“结果一听之下,却发现30名应征者全都不行啊,看著新闻稿都念得“卡卡”的,根本无法在录取后马上起用。”

于是曾参与“丽的呼声”潮语话剧组长达22年的林家光,当场拿起稿件试了一次,马上就被录取为合格播报员。同时,电台也在这30名应征者中,录取了两人以进行后期培训。

播报方言新闻需要具备哪些条件?林家光认为,最基本的是方言要流利,但也必须能够顺利念出马来文发音。

“当时我们录取的其中一名广播员原来自中国,他的潮州话没有问题,但马来文却不好。可是广播新闻稿中,有些文字无法翻译,会直接念出马来文,他就无法顺利的念出来。”

除此之外,播报的速度缓慢也是问题之一。林家光参考过中国的方言新闻广播,发现他们的广播员在一秒钟之内,就要念出3个半字。

“当然在马来西亚,方言念太快听众会接受不了。但我认为播报新闻的速度,还是不能太慢,这样才能掌握听众的注意力,免得人家听了打瞌睡,就无法再听下去了。”

而方言新闻当然也像其他语言的新闻播报一样,要尽量避免念错字。为此林家光表示,为了避免让听众错误理解,他也都会准备潮汕语言相关的字典,时时确认自己使用的是标准用语。

使用人口多 方言不会消亡

华社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黄集初表示,方言是否得以保存,得视使用人口的多寡。不过,如果一个人不再使用有关语言,你也无法强迫他使用。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资料显示,一种语言要流传下来就必须有超过10万人使用此语言。黄集初说,马来西亚的主要方言如福建、广东、客家等,几乎都超过这个数字,因此方言不太可能会消亡,只不过不清楚未来的发展趋势会如何。

他解释,以吉隆坡为例,目前广东话是最主要的方言,使用其他方言的群体生活在这里,也会倾向使用此强势语言,作为主要的沟通语。

“既然广东人也用广东话,不是广东人也用广东话,这会让广东话的使用群体逐渐增加。较弱势的语言无法竞争,就会在这个区域慢慢消失。”不过,他也以此为例表示,如不考虑血缘关系的话,基本上语言是有自己的生命力,因为不只广东人才能说广东话,其他人都可以透过日常学习而运用之。

禁止方言 发展受限

据悉黄集初回忆,早期的华文学校并不禁止方言使用。“华教限制方言使用也是独立之后的事,大概是1970年代独中复兴运动的氛围下开始发起的。当时甚至采取强硬手段,下令禁止说方言,否则就会受到惩罚,导致校园内使用方言的机率大大减少。”

他认为,禁止方言的举动完全是因时代背景使然。“当时刚好是华教最低潮的时候,在立场上须把资源全部集中在独中的华教教育上。如果强调方言使用就会很麻烦,因为大家都使用不同的方言,而且人群都很平均,在运作上一定不容易。”

不过也因为如此,在学校作为公共领域也被限制使用方言之后,能够说方言的空间越来越少,虽然家内使用不受控制,但显然语言发展已经受到限制。

“由于方言显然在我国社会,是不可能与众多强势语言竞争,因此我们才会不断提醒,认为它需要受保护。”黄集初也认为,方言新闻被保留,也将提高方言在公共领域的传播与使用度,使方言能够继续维持其功能。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网上流传的画面显示,中国广东省梅大高速公路一处路面塌陷,多辆车子掉入塌陷处,现场还冒出火光。(图取自网络)

广东一高速公路路面塌陷 19死30伤

阅读全文
印尼鲁昂火山周二持续喷发,将熔岩和火山灰喷向高空。(图取自法新社)

印尼鲁昂火山喷发致7机场关闭 火山灰吹到东马

阅读全文
示意图

升职主管3个月后被降职! 他无奈:老员工回巢当主管

阅读全文

昔日本童星涉嫌双焦尸案 20岁若山耀人疑负责烧尸

阅读全文

广东高速公路塌陷 罹难人数持续上升

阅读全文

世界最大航海木帆船 “福宁” 号抵马

阅读全文

泰米尔小学的悲歌(下) 海港泰小30年来搬了又搬

东方脉动

今年开学日,约20名海港泰米尔小学的学生因拒绝迁入位于甘榜林通岸的新校舍,遂引起各界关注。但教育部副部长卡玛拉纳登强调,...

阅读全文

泰米尔小学悲歌(上) 时代变迁园丘没落 全国泰小发展堪忧

东方脉动

泰米尔语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在世界各地都有数量庞大的使用群,特别在印度南部与斯里兰卡地区。印度政府甚至让它拥有“古...

阅读全文

政治与经济民主化结合 攻下半城乡 民联才有望变天

东方脉动

第13届大选,民联功败垂成,我国未能实现政党轮替;大选后,一场接一场的“黑色大集会”,了无新意之余,更添人民疲惫,颇感“...

阅读全文

隆市庙坛的浅析与混乱现象 佛庙道坛神氏勿混乱

东方脉动

吉隆坡市中心早期涌入许多华裔加入开垦,自身的信仰也随著漂洋过海的船只来到马来西亚,深植于隆市地区,大略可分为佛教、道教与...

阅读全文

街市保育 露天市集迁室内 改变吉宁万山风貌

东方脉动

吉宁万山见证了乔治市的城市发展变迁,而今自身也成为发展变迁的一部分。 2015年,围绕著槟榔律、泰米尔街、吉宁街和瓜拉江...

阅读全文

陶都、山城、怡保 陶艺生活化 怡保再造辉煌

东方脉动

由怡保陶土所烧制成的茶具。 山明水秀的怡保拥有“山城”美誉,位于近打河枢纽的怡保曾有“锡都”称号,但是鲜少有人知晓怡保也...

阅读全文

多元社会的“阿拉”争议 政局主导伊教意识形?

东方脉动

这场讲座由华社研究中心董事兼策略研究小组主任吴彦华主持,并邀请了三名主讲人前来分享其观点,他们分别是拉曼大学中文系系主任...

阅读全文

“海燕”掠过的菲律宾(下):劫后重生,没了屋顶还有希望

东方脉动

同样位于礼智省的奥尔莫克市(Ormoc),和塔克洛班市(Tacloban)一样都是沿海城市。惟奥尔莫克市比较幸运,该区域...

阅读全文

“海燕”掠过的菲律宾(上):灾后重建一切从零开始

东方脉动

2013年11月8日,菲律宾面对了史上最强台风的袭击,被国际命名为“海燕”的台风(当地称为“尤兰沓”),以平均每小时超过...

阅读全文

本地漫画创作兴盛 本地漫画创作拓新天地

东方脉动

本地漫画在2000年中期后因为“马来漫画”与“儿童知识漫画”闯出新天地,如今大马漫画创作可说比起台湾更为兴盛。大马本地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