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大马规格与工业研究机构(SIRIM),绝大多数人都知道,是为各行各业提供认证标准服务的企业机构。
但若提到已成立20年,隶属科艺及革新部的马来西亚标准局(Standards Malaysia),许多人都是瞪大眼睛不知所以,殊不知此部门正是负责研发国内各行各业标准,并交由其他部门负责监督与执法的“幕后英雄”。
何谓标准?根据《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标准意指衡量或区别事物的准则,也是可供同类事物参照的衡量值,而对马来西亚标准局总监拿督法迪拉巴哈林来说,标准就是让人民生活素质变得更好的“必需品”。
法迪拉解释,每样产品或做事方式都有其“标准作业程序”,规范原料供应商、产品设计师、制造工厂、运输业、批发商到零售业者,遵循正确的作业方程式,确保不会产生素质差劲,甚至对人体有害的产品,就是标准局的工作。
“在1996年我们正式成立之前,是由大马规格与工业研究机构负责国内所有产品认证工作,如今他们也转为其中一个标准制定机构,加上29个认证机构和超过700间实验室,负责研究和制定各行各业的标准。”
定期验证认证机构
“截至今年8月为止,国内已有6067个标准,其中427个标准已正式立法,成为相关业者必须遵守的‘强制性法令’,其他的5640个标准则是‘自愿性’标准,视乎相关业者是否愿意遵循,以透过更优质的品质认证,成为顾客的首选。”
她举例,由联邦农业促进局负责监管的中国包菜,认证编号为MS1393:1996,是所有进口或售卖中国包菜的业者,必须遵守的强制性法令;惟大部分标准在无法成为法令条文的情况下,则带有为产品增值的附加效果。
“许多产品无法落实统一标准,因为并非所有商品都能适用,以头盔为例,目前测试头盔的坚韧或耐用程度各有不同,代表制造商必须同时满足各种不同的标准需求,在大部分商家选择只依据某标准的前提下,我们无法要求把所有头盔的相关标准,列为强制性法令。”
她补充,除了设定标准供业者遵守和监管单位执法,标准局也必须定期验证,29个认证机构和11家检查机构,如化学局与电脑验车中心,确保他们妥善扮演认证产品的角色。
“制定标准除了让业者遵守,确保所有产品或行事符合标准,也提供监管单位明确的‘标尺范围’,方便监管单位进行取缔或执法工作,透过双重方式保护产品的最终拥有者-消费者。”
缺严格认证 垃圾产品充斥
法迪拉强调,缺乏严格的标准认证,会让国外厂家把外国不接受的劣质产品,全数转移到我国售卖,导致我国成为外国人不要的垃圾产品土埋场。
她说,最佳范例为数年前大量的劣质电子产品,如今已大为改善。
“人民是否看重产品的素质,是最大的关键,如果人民依旧习惯购物时只看价格,而不是研究产品是否附上品质认证标签,等到发生意外如食物中毒才追究责任,代表我们依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我国人民也缺乏‘投诉精神’,大部分人即使买到劣质产品,也只是耸耸肩大叹倒霉,不会主动索取赔偿。因此,我们必须加强人民对品质认证的意识,包括善用社交媒体广大的影响力,让人民成为我们的耳目之余,也制造更大的舆论压力,推动业者与监管单位更重视标准认证。”
她不违言,许多业者对政府要求落实标准认证的做法视若无睹,因此她偶尔也会直接找上监管单位要求立法,毕竟其部门只有约60名官员,却得负责24个不同行业的专业领域,人手分配上的确较吃紧。
提建议修订网购标准
随著科技日渐发达,许多人已从实体购物转为网上购物,面对远从国外直接邮寄到我国的产品,法迪拉坦言几乎大部分产品皆缺乏标准认证,劣质产品充斥网络购物,也是目前各国政府面对的最大问题。
“我们将以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会员身份提出相关建议,目前ISO也正修订相关行业标准程序,因此我们将参考各国认证机构意见并纳入我国元素,一旦正式成立国际标准,即可以此为范例,成为我国的标准,预计2年内可正式启用。”
“正所谓万事起头难,若缺乏相关经验和条例支持,起草一份正式标准并不简单,必须先召集各部门人才成立委员会,进行产品研究、等级划分与认证审核等程序,预计需要至少3年时间;若国际上已有相关标准,一般我们可沿用并稍作修改,这通常只需1年时间。”
要看最快最熱資訊,請來Follow我們 《東方日報》WhatsApp Chann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