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是时候问问所有自诩为教育者的人:你们准备好真正改革了吗?不是发几份新闻稿、举办几场讲座就了事,而是从制度与文化上彻底翻新:建立可信赖的性骚扰处理机制、设立独立的性平委员会、对全体教师进行强制性的性别教育与伦理训练、让学生知道他们有说话的权利、有被相信的可能。
我们也应该思考,在整个华教体系中,是不是该有更大的组织,例如董教总、华文大专院校,主动担起责任,推动统一且有效的性别教育政策、编撰在地化的性平教材、制定安全机制,为所有独中提供最低伦理保障和规范。
我们要捍卫的不是华教,而是人!我们需要的,不是一所只是因为用华文作为媒介语便自诩在做文化传承的学校;我们需要的,是愿意保护受害者、敢于惩戒加害者的学校;我们需要的,不是对外粉饰太平的公关声明,而是对内深刻理解并落实的性平理念。
所以,请所有的教育工作者回答我们:自诩重视教育的华社真的准备好让教育成为改变社会的力量了吗?还是只想让它继续成为一座充满华丽标语与噤声规条的文化监牢?
AI世代来临,伦理教育何在?
宽柔事件中还涉及另一个棘手的问题,那就是人工智能。
在进入人工智能高度普及的世代后,学生面对的是比过去更复杂的资讯环境。他们在网络上可以轻易地接触到不同的观点、价值观与极端思想,这些内容真假难辨、伦理模糊。在这样的时代,教师与校方若仍低估学生的理解力与判断力,不仅无法提供有效引导,反而会让错误观念在学生之间迅速扩散。AI世代的学生,已不再是单纯的知识接收者,而是资讯筛选者、内容创作者甚至是价值观的输出者。他们需要具备的是资讯素养与伦理思辨能力,而这正是当前华文学校极度缺乏的教育面向。
学校选择避免讨论伦理与性别、回避与学生平等对话,只会导致学生在面对复杂世界时缺乏判断能力,进一步依赖网络资讯与同侪意见,结果可能是强化性别偏见、仇恨言论、或错误资讯的接收与传播。最可怕的是这些学生会走入社会,他们有可能成为华社各大机构的一份子,比如教师,比如媒体工作者,然后他们会继续传播这种有毒文化。
因此,伦理教育、媒体素养与性平意识,应当被视为核心素养之一,从小开始系统性地培养。此外,教师也需接受专业再培训,提升对新时代议题的敏感度与处理能力,让教育真正成为引导而非压抑学生思考的场所。但是,我最后的质疑是,所谓低估学生的理解力与判断力,是否只是该教育机构无法回应这些议题的借口?是否只是独中师资培训不足的遮羞布?
结语:华教的未来始于自省
我们说要对抗政府教育政策的单一化,我们说要推动多元文化,但对性别、对学生自主、对时事的讨论设下一道又一道禁区;我们说要栽培批判思考的人才,却不愿面对学生最基本的质疑。如果这样的教育系统还要自称是“文化传承”的堡垒,要求人人追捧和支持,似乎有些可笑了。
每当独中制度出问题,总有人跳出来说要守护“华教未来”,但如果一个教育机构连最基本的学生安全都无法保障,连性骚扰的控诉都选择视而不见甚至要求学生噤声,那么“华教未来”这四个字不过就是包装烂泥的金箔罢了。
我们不该再把问题简化成个别学校、个别老师的失职,整个华教体系长年抗拒反省才是真正的危机。尤其作为华社三大支柱的华团、华文媒体与华教,没有任何单位应该独善其身和拒绝改革,我们吁请各大机构承担起引领社会进步的角色,勿再浪费时间,立刻建立起平台,持续研究与回应性别教育议题,不要再让学生失望。
要看最快最熱資訊,請來Follow我們 《東方日報》WhatsApp Chann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