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十年来,泰国一直是日本汽车工业在东盟的坚固堡垒,丰田、本田等巨头通过深耕本地供应链,将其打造为东南亚最大的汽车生产国。然而,短短数年间,这片土地已沦为全球电动车(EV)竞争的杀戮战场。2017年底,泰国境内的中国汽车零部件制造商不足50家;到2025年3月,这一数字激增至165家,增长三倍有馀。以比亚迪为首的中国品牌不仅将泰国变为亚洲市场的关键供应基地,更以低成本和技术优势对日本车企发起正面冲击。这场变革不仅是产业竞争的缩影,更是地缘政治博弈的前哨战,对东盟其他国家敲响了警钟。
自1960年代起,日本车企在泰国建立起约1400家本地供应商的庞大网络,牢牢占据70%以上的新车市场份额。泰国的战略位置——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核心——使其成为日本车企的区域枢纽。然而,这种主导地位并非坚不可摧。2025年,中国零部件制造商的崛起暴露了日本模式的脆弱性:依赖传统内燃机技术和高成本供应链的日本车企,正被中国电动车的价格优势(比日本低30%)和技术迭代速度无情碾压。斯巴鲁和铃木计划分别于2024年和2025年停止在泰生产,本田和日产也在削减产量。这不仅标志著日本汽车遗产的衰退,更揭示了一个残酷事实:技术停滞和成本劣势足以让半个世纪的积累在一夜间崩塌。
中国车企的扩张速度令人瞠目结舌。电池巨头Sunwoda Electronic投资超10亿美元在东部经济走廊(EEC)建厂,CALB、Gotion、SVOLT等紧随其后,甚至宁德时代(CATL)也与泰国国有企业PTT联手布局。这种投资热潮并非偶然:中美贸易战的高关税和全球电动车市场的爆发,促使中国企业将泰国作为规避壁垒和抢占市场的桥头堡。与日本车企依赖本地供应商不同,中国车企倾向于自建供应链或从关联企业采购,泰国的600多家零部件商中,仅12家能满足其需求。这种"去本地化"的策略不仅挤压了泰国的传统供应商,更将日本供应商推向裁员或退出的边缘。一个大胆的预测是:若日本车企为求生存转向中国零部件采购,日本供应商的末日将加速到来。
中国车企带来的不仅是竞争,还有潜在的技术殖民风险。通过建立独立供应链,中国企业在泰国植入技术标准和生产模式,可能使泰国在电动车技术上形成对中国的深度依赖。这种依赖一旦固化,泰国本土创新能力将被削弱,沦为中国产业链的附庸。东盟其他国家若盲目复制泰国的引资模式,可能同样陷入这一陷阱。
泰国的电动车补贴和税收减免政策无疑吸引了大量中国投资。比亚迪在罗勇省的工厂预计创造10,000个就业机会,助力泰国成为区域电动车制造中心。然而,这把双刃剑也在无意中刺伤了日本车企和本地供应商。政策倾斜让中国品牌得以迅速扎根,却未能为传统产业提供缓冲或转型支持。这种"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短视策略,可能使泰国在短期繁荣后付出长期代价。东盟其他国家需从中吸取教训:吸引外资的同时,必须设计保护本地利益的防火墙。
中国电动车以低价和高技术席卷泰国市场。比亚迪的电动掀背车起价仅10,000美元,2023年电动车销量从前年的15,000辆飙升至80,000辆,占市场40%。泰国消费者用脚投票,转向价格实惠且环保的中国品牌,比亚迪Seal因豪华感与低噪音广受好评。日本车企的市场份额虽仍超70%,但裂痕已现。消费者偏好的转向并非单纯的价格驱动,而是技术与体验的全面升级。这提醒东盟国家:忽视消费者需求的变化,任何传统优势都将化为乌有。
随著中国在东南亚投资超250亿美元,泰国的汽车产业正向中国主导的方向倾斜。日本车企若不加速电动车研发或与中国供应商合作,可能被迫退出这一关键市场。本地供应商若不创新,则难逃淘汰命运。然而,在我看来,这场变革对东盟其他国家的启示更为重要。
中国在泰国的布局不仅是经济扩张,更是地缘政治的深谋远虑。泰国作为东盟核心,若其汽车产业被中国掌控,可能引发区域经济平衡的连锁反应。东盟国家需联合应对,避免成为大国博弈的棋子。
与此同时,泰国的技术依赖风险警示东盟各国:在开放市场的同时,必须投资本土研发,避免沦为技术输入的"加工厂"。
泰国汽车供应链的杀戮战场揭示了一个无情现实:日本车企的衰退、中国的崛起以及泰国的转型困境,共同为东盟国家勾勒出一幅复杂的图景。中国产业迁移到东盟国家的趋势为当地带来了发展机遇,但也伴随著依赖性和竞争加剧的风险。东盟国家需要在欢迎中国投资的同时,也需警惕陷阱。面对中国资本和技术洪流,东盟各国只有通过政策调整、技术创新、区域协作和市场多元化,才能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径保护本地利益,才能在这场杀戮战中站稳脚跟,避免成为下一个战场。
要看最快最熱資訊,請來Follow我們 《東方日報》WhatsApp Chann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