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5华教救亡运动结束了,近万名华教工作者及支持者出席这场大会,场面之踊跃,出乎董总的预料。
华文教育是华人的命根子。但在我国独立之后却一直未受到公平对待,包括华小拨款不公、师资短缺、董事会权力等问题一萝筐,加上曾安排不谙华语的教师担任华小高职,在种种的压迫下引发这场第二轮的抗议大会(首轮为天后宫抗议大会),为大马华教史写下一个重要历史。
抗议大会结束了,却是325华教救亡运动的起点。诚如一些华教工作者所言,激情过后还是需要解决问题。
国阵不能再坐视不理
对不同人或单位而言,这次大会有著不同意义。广义而言,它成功让政府不得不立即采取行动回应这些课题,从华教内部而言,它成功让早前分裂的华教组织,凝聚在一起,矛头对外。
华教问题对国阵而言是一个老问题,也是一个新问题。在前首相敦马哈迪时代,他以强硬手法或口吻回应董教总的诉求,甚至形容董教总为沙文主义者。但在新的政治局势下,国阵政府不能对华教问题坐视不理,同时必须从政策层面解决问题。
教育部副部长魏家祥在大会举行前5天提出的8点解决方案,被视为治标不治本的计划,但既然已有计划,即表明问题不是不能解决,因此教育部与华教团体需再继续寻求共识。8点方案可更加细节化及数据化,消除董教总顾虑。
参与者华裔中年居多
大马在2012年首3个月就迎来3场大型集会,包括捍卫苏丹街游行、绿色盛会2.0及华教救亡运动,但相比前两场犹如“嘉年华”的抗议大会,这场大会的课题相对“沉重”,同时也以中年以上的华裔为主。
周日的参与者不乏60、70岁的华教前辈、也有40、50岁的中坚干部、至于20、30岁的华教新血并非大多数。
一名峇株巴辖华仁中学的老师黄乐仪带了数名高三生前来大会,她在现场对本报表示,这场大会除了是一场表达诉求的场合,也是对学生的一种教育,参与的学生会切身体会华教前辈过去在抗争时的感受。
作为华教前辈和中坚干部,在应对不同异见者时应以理服人,才能成为华教新血的榜样。
要看最快最熱資訊,請來Follow我們 《東方日報》WhatsApp Chann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