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亚教会学校理事会委员许宏仁坦诚,除了一些大城市的名校外,其他地方的教会学校很难维持或重现往日光辉。
他指出,教会学校昔日风光不再,与学校董事部过去缺乏争取及维护,是导致国内教会学校目前陷入这样的窘境。
我国教会学校曾为国家培育不少精英,包括首相拿督斯里纳吉、内政部长拿督斯里希山慕丁、首相署部长兼民政党全国主席丹斯里许子根、槟州首长林冠英、甚至是雪州苏丹和霹雳王储,都是出身于教会学校。
改媒介语失优势
大马的教会学校在70年代,全数成部分津贴学校,教会选择将名声极好的学校拱手相让,让政府管理,而本地社会与学校关系及维护,并不如华小的强烈。
“是你自己筹钱的,当然就顾得比较紧,但因教会学校资金是西方投资,因此感觉缺乏归属感。”
政府于70年代推出新国家教育政策,将教会学校的教学媒介改成国语时,董事部及教会本身也未有选择反对或抗拒,而最后也谈教会学校,失去原先优势。
许宏仁表示,实施教学新媒介语政策落实后,目前的教会小学,已丧失英校特质,都变得与国小一般。“当年就是没有去争取,所以就落得今日的地步。”
发展拨款被忽略
他指出,虽然如此,但教会学校在发展经费上却被政府部门给忽略。“他们说,产业不是政府的,建筑也是教会的,不能随时帮你修复还是翻新,教会学校也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导致发展受阻。”
教会学校建筑大多是比较陈旧,建立的日子从80年到120年不等,已出现残旧的现象。
根据许宏仁观察,霹雳州有教会学校因破旧,天花板都要掉下来,水沟都是厕所大水管内的排泄物,其他地区一些位于低洼地带的学校,更逢雨成灾。
曾是教会学校校长的许宏仁说,部分学校长期缺乏拨款及资金,只能与国小管理层商量借用被他们置而不顾的二手桌椅。这情况让许校长不禁要问,“为何一家有三大种族学生的学校,需要去拿别人的二手桌椅?”
现在大多教会学校人数也是大幅下滑,从全盛时期的上千人下跌,到现在的100人或80人。“如槟城的派吉路美以美男校,在高峰期的收生人数超过1000,现在不过只有约100人。”
另外,校内学生宗教抵触、教育局小拿破仑、不多的基督徒学生、以及董事不够积极,都造成教会学校失去了往日特征,让许多教会学校失去具有基督教特色的政策。
董事部须保存学校特征
教会学校面对的问题,若要从根本上下手解决,需要确保董事长及校长了解本身的义务,并努力延续学校优良传统,让学校风俗、特征得以保存。
他认为,如果校长无法在教会学校的一些风俗及特征上和董事配合,会形成尴尬的情况。
力争校长委任权
教会学校理事会目前正争取的是董事部在校长委任上,有更大话语权,目前正与教育部企划组商讨根据《阿兹报告》的协议,让教会学校董事部能够推荐一个适当的人选出任校长。
许宏仁说,教会理事会应该要积极收集资料,设有关于副校长级基督徒的资料库。
“若有好的人选,我们希望由该州校长级人物推荐给我们,因为我们不一定认识当地的适当人选。”
他解释,理事会就会准备快点写推荐信,让教育部总监有所准备,同时让董事长也向州教育局发出同样的推荐信,通过双管齐下的方式获得属意的校长人选。
但他强调,这样的做法,大多也只能在城市内有名声的学校进行,因为很难拒绝教育部委任穆斯林校长到郊区大多是穆斯林学生的学校就任。
当然,他承认教会学校董事会的力度,不比华校的董事来得强势。
“槟城曾有华校董事长扬言,若教育部不接受他们的人选,就不让那名校长踏入学习。”
盼推广基督教活动
政府忽视教会学校发展导致陷入窘境,教会学校理事会不讳言说“要就努力争取办好学校,不然就收回来自己办”。
他强调,教会要求是校长在接任时,能继续推广基督教特征,包括圣经知识班、让基督少年军活动活跃起来,以及组织青年团契。
他表示,教会已经让出校地及建筑物给政府来为国人办教育,因此政府没理由不将这些学校给办好来。
也是卫理公会教育理事会执行干事的许宏仁说,这个想法是由卫理公会年议会会督所提出的,而目前国内各教会都持相同立场。
他强调,学校不谈太多宗教问题,但过去教会学校的学生在这种氛围的熏陶下,不只在社会上出人头地,其人格也是与众不同的。
他表示,卫理公会本身在国内办著的5间私立中学及小学也有不错的成绩,希望可以透过较为国际化的教学,让大马的学生也能冲出国外。
目前,该教会正著手申请收回在冼都、十五碑及槟城地区,共3间学校的校地来办私立学校。
他表示,要回收校地最难的一关,就是获得家教协会的赞同,因为大多父母希望学生可以留在原校上课。
要看最快最熱資訊,請來Follow我們 《東方日報》WhatsApp Chann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