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指出,《大马教育大蓝图》建议华小和泰小,从四年级采用与国小同样的国文课程,并采用统一国语媒介试卷,其深度之高,肯定加重华小和泰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压力。
“这几乎是等于把语文媒介改换过度期,从预备班阶段拉下至小学四年级阶段。”
杨博士认为,《教育大蓝图》在作出华泰小,从四年级采用与国小同样的国文课程和采用统一国语媒介试卷的建议前,理应收集关于现有语文教育的科学研究成果,作为规划基础。
掌握第一语文重要
他表示,尽管人们在成长过程中,可能通晓两种或更多的语文,每个人却只能以其中一种自己最精通和熟悉的语文(即第一语文或母语),来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潜能。
“教育研究证明,第一语文(母语)掌握得越好的学生,其智力发展则越高。反之,如果没掌握好第一语文(母语),或受到转换媒介干扰,智力发展会受到影响。”
杨泉博士是在今日发表文告,驳斥马来西亚国立大学(UKM)马来世界与文明研究院教授张国祥,对华裔不接受政府在教育发展大蓝图提出在华小采用国小国语课本的误导性看法。
他说,在英语教数理的实践中,教育部所进行因语文媒介改换影响的调查研究,已经充分证明这一点,在同类型的课题和情况下,为何教育部还要坚持把同类型的媒介语转变措施加在华小和泰小上。
用最熟悉语文学习
他认为,各族学生采用其最熟悉的语文(母语)作为学习媒介以促进智力发展的,是合情合理的,因此,只有强化华泰小生的母语,才是确保学生达到智力发展的最有效政策。
“教育部的对非国语源流学生学习国语的规划,必须从11/12年小中学的整体的角度来看,提出如何适当的辅助华泰小生在升入国中后,能够循序逐渐的掌握好国语,而且重点更要放在改换媒介语(从预备班到初中)的过度阶段,非把媒介语改换阶段拉下至小学4至6年级。”
他也建议教育部开辟或设立特别部门,专门研究如何加强国语作为第二语文的教学,以协助华泰小在升入国中后,能够按部就班的掌握国语。
要看最快最熱資訊,請來Follow我們 《東方日報》WhatsApp Chann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