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国会下议院副议长拿督旺朱乃迪在接受《东方日报》独家专访时坦言,尽管大马国会是取经、奠基于英国“西敏寺模式”,但是,国会整体的表现未达到西敏寺水平之余,更有恶化之象。
他说,主因是大部分国会议员虽然当上人民代议士,但他们根本不了解国会应扮演的角色,本末倒置也不务正业。
他指出,国会议员的工作主要有4方面,即通过预算案、通过法案、审议政府表现,以及执行选区服务。“选区服务其实是最不重要的,往往却最受国会议员重视。”
他表示,由于国会议员偏重于选区服务,造成国会无法发挥其立法机构的角色,去制衡及监督政府的表现。
“立法议员最重要的工作应是立法,但许多议员以为在议会厅内乱说一通,再到国会走廊召开记者会,就可以交差。”
朝野陷入无益骂战
新山国会议员丹斯里沙里尔则指出,有必要改善现有的国会制度及程序,才可真正让朝野国会议员建言辩论。
沙里尔曾出任部长,是一名资深的代议士。他说,第12届国会确实比之前来得特别,“308大选后的国会确实不同,但我看到的并非迈向两线制,而是朝野双方冲突连连,毫无益处。”
他对《东方日报》说,朝野议员在国会不是为了改善国家制度或法律而辩论,双方更多时候如同对峙,互揭对方不是。
议员乱象前所未有
他举例,议员在议会厅内高举大字报、不愿听从议长劝告,甚至是公然与议长对抗等行径,皆前所未有。
政改研究所政策研究员王维兴则认为,308之后,虽然未能见到国会出现结构上的改变,但在细节上能看到许多的松动,让人感受到国会与之前是不同了。
他说,国会在2009年以3票之差,惊险通过财政预算案即是最好例子,国会议员不能再像以前般掉以轻心对待重要法案。
他表示,当拿督斯里安华当上国会反对党领袖后,民联开始设立研究机构,自掏腰包请研究员支援国会议员,提升议员辩论素质。
此外,他也指出,民联也成立影子委员会,三党各派出一名代表,监督政府部门的表现,不同议员也各有专司,特选议题召开记者会。
辩论水平恶化 政治化更严重
国会下议院副议长拿督旺朱乃迪认为,308大选后,国会的辩论水平不但没有提升,反而恶化,而且政治化现象更严重。
他说,许多政府人物把国会当成政争的平台,许多国会议员更让国会沦为政治演说的平台,让国会变得过度政治化。
“我赞成下议院前议长敦再希说过的一句话,一旦进入议会厅,应该将政治留在外面,在议会厅内的演说,应该是根据研究及事实发言。”
旺朱乃迪说,在再希的年代,下议院已经有政治化的现象,308之后情况更严重。
“现在国会议员不是根据理性及事实辩论国家政策,一切以政党的立场为依归,有时他们只是从网上搜取一些资料便拿出来谈,而没有查证这些资料的真实性。”
国会改革:结构改变 议长推动
政改研究所政策研究员王维兴表示,国会改革有两大要素,一是大结构的改变,通过民意的呼声,让政府去推动,其次是议长扮演带头推动。
他举例,以雪兰莪州议会为例,议长拿督邓章钦及所推动的“雪州能力、公信力与透明度特别遴选委员会”(SELCAT)让州议会显现不同气象。
沙里尔则指出,国会应改变制度和程序,例如成立真正独立的国会委员会,以更深入去探讨及辩论提呈国会的法案。“辩论法案时,尽管是进入委员会阶段辩论,但事实上参与辩论的人,和政策阶段辩论时是一样的。”
他强调,法案的委员会阶段辩论是为了让专于相关领域的议员辩论法案的细节,更深入的分析相关问题。
资料档:2任首相洗礼 改革不够彻底
根据国会纪录,从2008年4月28日第一次开会开始,国会下议院总共经过5期及15季的会议,并提呈202项法案一读。
同时,下议院经历两任首相敦阿都拉及拿督斯里纳吉坐镇,并领航及提呈多项意义重大的法案。而阿都拉下台后所通过的《吹哨者法案》,亦被视为其政治遗绪。
尽管立了新法,有者则是新瓶旧酒,或是易换名目,但不少反对党领袖及公民团体批评改革不彻底。
值得一提的是,《脱氧核糖核酸法案》被指责为替国会反对党领袖拿督斯里安华“量身订做”的法案;在废除《内安法令》的同时,修改《证据法令》并通过114A条文,也被认为违反法律原则。
要看最快最熱資訊,請來Follow我們 《東方日報》WhatsApp Channel.
